简介:目的报告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iograftinterbodyfusioncage,AIFC)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Ⅰ~Ⅱ°滑脱17例,Ⅱ~Ⅲ°滑脱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3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4例,其中15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39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9例,植入1个15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3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有1~2mm的回落丢失,1例AIFC破裂,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固定,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5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2个月,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疗效肯定,可预防术后主钉松动,骨折延迟愈合、髋内翻、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及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后24h之内与伤后24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及伤后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CT评分越高,患者伤后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的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L5∕S1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39岁。病程6~24个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7例(A组),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加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10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随访期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6个月。8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结论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均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
简介:目的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WLXGX-888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北京伟力公司生产)对24例重症肝炎进行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方法治疗40例次.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电介质进行分析.结果ALSS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总胆红素(TBIL)、血氨均明显下降(P<0.001),总蛋白下降(P<0.001);白蛋白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白蛋白提高明显(P<0.001).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的早、中期治愈好转率分别为71.43%、44.44%,而晚期则无一例存活.结论ALSS治疗重症肝炎安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重症肝炎的生存率.
简介:罗斯医学科学院心血管外科手术科学中心利用骨髓细胞移植技术,首次成功地治愈了心肌梗塞疾病,对发展细胞内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导致心肌细胞死亡,从而使心脏功能受到极大损害,极易引起患者死亡或残废。对于这种疾病,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细胞内科手术,即移植新的收缩性细胞,理论上可将成年人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心脏的相应位置,使其转化成肌肉细胞。骨髓细胞移植中不会引起排异问题,也不需要预先对患者进行观察。在试验中,科研人员选择了10名年龄在50岁至60岁的患有心肌梗塞的男性患者。他们首先对患者做了几次冠状血管手术,然后在5天至7天的时间内,将骨髓细胞直接注入患者受损的心脏供血干流,骨髓细胞中含有大量能够分离血管增长因子的单核细胞。一个月后对患者重新检查发现,患者病情明显地获得改善,心脏的跳动正常了,供血状况也正常了。在试验中,科研人员首次使用了超声波心动记录仪来鉴定细胞移植的结果,该仪器可以同时鉴定心脏的供血和收缩功能。上述试验表明,利用移植骨髓细胞治疗心肌梗塞可靠、安全。有关专家指出,该科研成果对推动利用移植骨髓细胞治疗心肌梗塞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只有通过临床试验,才能更好地确定如何选...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及总结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治疗的59例桡骨小头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9~55岁。骨折类型采用Mason分型:Ⅱ型33例,Ⅲ型2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er切口,术中根据桡骨小头骨折情况采用多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制动3~4周后逐渐加强患肢功能练习,并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按Metaizeau等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并对相关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94.9%,其中3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32例,良0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7.0%;26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2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3.4%),分别为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1.7%),内固定失效1例(1.7%),均二期手术治疗。结论可吸收棒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且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担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可膨胀髓内钉(FixionPF)应用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22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采用可膨胀髓内钉系统(FixionPF)固定,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6名,股骨粗隆下骨折4名,股骨粗隆下合并粗隆间骨折2名.男7名,女15名,平均年龄72岁.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200ml,术中平均透视6次.骨折术后临床愈合时间最短8周,平均10周.未发生脂肪栓塞、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肢体短缩、髋内翻以及旋转畸形.结论FixionPF可膨胀髓内钉固定原理为沙漏样固定,应力均匀分布于股骨髓腔,股骨头栓钉于股骨头内膨胀,增加抗旋转能力,不需扩髓、远端交锁,其独特的设计原理可减少创伤和相关于术并发症,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简介:本文从两方面跟踪观察了3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前、治疗1月、1年、2年后)连续高频节段(SHFCS)的变化。(1)SHFCS数量的变化,37例心肌炎患者初诊时,共有117个SHFCS(人均3.16±1.61),治疗1月后SHFCS减少到87(人均2.35±2.12),1年后人均2.00,2年后复查人均1.33。对照组24例正常女青年的SHFCS数不变,基本保持稳定(P>0.05)。(2)按崔氏[1]提出的sHFCS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标准,初诊时,37例患者中有34例阳性(占91.8%),治疗1个月后,阳性人数为19(占51.35%)。由此可见,SHFCS有可能成为一个诊断心肌炎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探讨减少术后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比测量165例胸腰椎骨折术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以及压缩椎体高度的变化;分析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的原因。结果1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平均27.5°,术后平均5.3°;椎体术前平均高度42.6%。术后恢复至92.6%;术后随访平均1.6年,取出内固定时发现大部分内固定有松动现象。AF发生断钉11例,GSS0例;使用支具断钉2例,未用支具断钉7例。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好的方法;术前准确把握手术指针;术中尽量恢复椎体高度与序列并结合植骨;术后结合支具保护下锻炼能有效减少松动断钉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7年1月32例(32踝)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13-31个月,平均(22.3±8.4)个月,同时在手术中用关节镜探查踝关节继发性病变情况,手术前后按AOFAS足踝评分法进行评定,采用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患者主观感觉,VAS疼痛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月(3-21个月),所有手术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后足僵硬等并发症,AOFAS足踝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前评分(46.40±4.61)分改善至术后(87.22±4.22)分。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7.25±2.30改善至术后2.05±1.35,采用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术后踝关节疼痛减轻,踝关节自主活动明显改善,优良率92.18%。结论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