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论文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层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形成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徐州地区震旦系下部贾园组具有丰富典型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冲刷-充填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碎屑流沉积、粒序层理及卷曲层理等。通过详细野外观测及室内研究。根据风暴沉积标志组合可划分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I为具粒序层理薄层含粉砂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远源风暴浊流末梢;类型Ⅱ渠模与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类型Ⅲ为风暴流成因碎屑流沉积内碎屑灰岩与底面的冲刷沟槽、丘状交错层理组合,形成于晴天浪基面附近槽道碎屑流型风暴沉积;类型Ⅳ为具颗粒流沉积特征内碎屑灰岩与冲刷面构造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丘状纹层段中常见卷曲层理,形成于滩前陆棚斜坡上部;类型V为夹于潟湖相薄层灰岩鲕粒砾屑灰岩。为风暴水流冲越鲕滩,滩后潟湖近滩一侧风暴沉积;类型Ⅵ为潟湖相风暴岩,由冲刷面构造、薄层内碎屑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顶部具晴天沉积。各种序列垂向上叠置,构成向上变浅序列。风暴沉积研究对于深化区域古地理及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

  • 标签: 徐州地区 震旦系 风暴沉积 贾园组 丘状交错层理 风暴流内碎屑灰岩
  • 简介:依据埕岛-胜海潜山带取心资料,系统观察描述岩心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基础研究区古岩溶作用进行全面研究,风化壳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溶作用发育历史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区构造发展历史.可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划分为4期:第一期(加里东早期)阿生-近地表成岩早期溶蚀作用;第二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风化壳期岩溶作用;第三期(海西晓期-印支期)浅埋藏期溶蚀作用;第四期(燕山期及其后)深埋藏期溶蚀作用。这对于下一步深入研究该区储集层特征孔隙演化规律以及对于该区勘探区块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埕岛-胜海潜山带 古岩溶作用 岩溶标志 岩溶分带 溶蚀期次
  • 简介: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为一套厚度约1600m碳酸盐岩地层,包括4个段:第1潮坪相叠层石白云岩为主;第2段主要为含锰白云岩;第3段发育较多纹理化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第4段则以叠层石岩礁(叠层石生物丘生物层)发育为特点.根据岩相岩相序列特征,该套碳酸盐岩地层可识别出L-M型、潮下型、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根据米级旋回层序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反映出沉积相序列可以把高于庄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SQ1至SQ13),并进一步归为4个二级层序.灰岩为主高于庄组第3段,其中第3个三级层序(SQ11)中部灰岩层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这种臼齿状构造特别形态、富含有机质、易硅化等特点可能表明了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浅水环境中发育叠层石而在较深水环境(缓坡)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臼齿状构造就像叠层石一样一种极为特别的与生物沉积作用相关沉积构造;第二、发育叠层石潮坪环境中有利于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发育臼齿状构造地层则以灰岩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寒武纪白云岩似乎不是原生白云岩.实际,这些特征本身就代表了一些前寒武纪沉积学问题,随着研究深入这些问题将会得出更加接近自然事实答案.

  • 标签: 臼齿状构造 层序地层 高于庄组 中元古界 天津蓟县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为1.311,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为1.508,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为0.978,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地学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古高梁河北京城选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古高梁河名称界定不一致,古河道年代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方法,确定古河道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演变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高梁河称呼比"三海大河"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年代上限5000—4000a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古水小。(4)古蓟城选址与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与古水故道之间高地之上,古高梁河要津城池。

  • 标签: 北京 古高梁河 永定河 古蓟城 元大都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支持。为了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2010年为《古地理学报》审稿,编辑部特将一年来审稿专家和学者姓名(括号数字为审稿次数)列出,以致谢意!《古地理学报》将赠送编委以外所有审稿人2011年全年期刊,感谢各位专家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审稿专家 学者 编辑部
  • 简介: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一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国际研究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笔者于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叠锥构造。叠锥构造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其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地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相标志。新发现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与形成环境发育层系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 标签: 叠锥构造 形态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 简介:海底发育深水牵引流形成各种床形单元,包括等深岩丘及大型沉积物波在内不同床形单元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对于此类床形组合的确切形成机理,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本文经详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进展:①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海底大型沉积物波各组成单元成因作出较为合理解释,向深海方向传播内波可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大型沉积物波;②等深流与覆低密度水体之间界面上具备产生大规模界面内波条件;③某些底流成因床形单元组合属于等深流与等深流引发内波联合作用产物,首次提出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概念;④现代海底及古代地层记录均发现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实例;⑤建立了一个古代地层记录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综合模式。

  • 标签: 深水牵引流 床形单元 内波理论 等深岩丘 沉积物波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沉积期间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被认为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大红峪组碎屑岩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纺锤状裂缝,碎屑岩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变余波痕,碳酸盐岩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依据泥盆纪早、、晚3个时期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主要方向从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华中地区(泥盆世)及长江下游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南方分布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中北部以及湖北南部地区,晚泥盆世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北方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新疆北部,晚泥盆世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百分含量表明,早期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标签: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
  • 简介:山东临朐产出中新统山旺组化石群,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60多年来,经发掘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关系、化石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水文性质、湖水季节变化与硅藻页岩纹层、动植物群营养结构以及山旺盆地沉积历史。

  • 标签: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 简介:随着GIS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研究方法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氧气,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驱动;相反,氧气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一种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如何第1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一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组成。需要特别强调,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高度不肯定;但是,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1)一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一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一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一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一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相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文中通过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分析,认为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广义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边缘裂陷槽(或盆地)边界;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成为两地块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性质,属广义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环太平洋构造域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地块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期郯庐断裂带一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缓‘S'形地块拼贴边界,现今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斜向逆冲推覆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上部构造层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狭义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一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 简介: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重建了清代江苏省冬季逐年冷暖等级序列,利用Morlet复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冷时段(1644—1730年、1821—1900年)1个暖时段(1731—1820年);(2)重建冷暖等级序列存在多尺度下周期变化特征,其中有较明显周期变化尺度38~42a、18~20a、13~15a8a,38~42a8a特征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相对具有全域,18~20a尺度周期变化1690-1790年之间比较明显,13—15a尺度周期变化1720年之前1830年之后比较明显;(3)重建序列1主周期为42a,第2、3、4主周期依次20a、8a3a;42a尺度下,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可划分为6个偏冷时段6个偏暖时段。

  • 标签: 清代 江苏省 冷暖等级序列 小波分析
  • 简介: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测井替代指标近年来古气候研究重要途径方向。测井曲线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反映,具有连续好、纵向分辨率高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一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岩心资料较完整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基础,结合放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据此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干湿变化旋回。这一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 标签: 古气候变化 松辽盆地 晚白垩世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简介:浅水三角洲储集层陆相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组四段第Ⅲ砂组14余口取心井岩心资料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河道砂体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岩心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比值A/S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数量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三角洲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