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代表在湖水进—退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形成及储集体发育有关。三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层序地层格架中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古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和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到目前,已识别出25个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或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是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与发展历史分2个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中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与苏鲁洋间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是沂沭断裂带或古郯庐断裂带成因机制。在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个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地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中—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个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中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个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个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相向运动与碰撞;中—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在横向上,有15个(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或由该断裂带内向两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带一直是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两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带两侧近区是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和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与历史,清晰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与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和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利用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烃源岩生源与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有机质多为菌、藻类生源,少数有陆源有机质混入(主要是石炭系)。有机质多为强还原环境海相沉积,少数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系在一些地区和层段并非典型成煤环境,而是属于滨浅湖相,少数为半深湖-深湖相,因此具有一定生烃能力。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烃源岩 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简介: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 标签: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太原组 豫西地区
  • 简介: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和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和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水深条件下形成,分层卤水是成盐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新认识和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式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是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是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在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在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热沉降过程中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铝土矿形成受到气候条件严格限制。通过对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层钻孔岩心样品主量元素和黏土矿物综合研究,探讨了铝土矿层形成时期黔北地区古气候环境以及淋滤作用对矿层改造。从下至上,铝土矿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由80左右上升至大于90,成分分异指数(ICV)由0.8下降至0.1。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研究区铝土矿层中黏土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与绿泥石,其中高岭石在各个钻孔中广泛存在且在大部分层位中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34.2%,并呈机械碎屑或基质形态产出且有进一步风化成为铝矿物现象;伊利石主要以机械碎屑形式产出,平均含量为21.5%,赋存于矿层黏土质部分,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22°-0.71°;绿泥石多为基质,部分层位中含量极高且伴随ICV值上升,平均含量为44.3%,为后期成岩过程中由高岭石转化而成。矿层内极高CIA值与广泛存在高岭石证明,铝土矿形成时为炎热潮湿古气候。而矿层内部ICV值波动可能与淋滤作用所引起矿层内元素迁移活动有关。

  • 标签: 铝土矿 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二叠世 黔北
  • 简介:在分析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断陷湖盆陡坡带参照井选取可容空间机理,并阐明了参照井选择原则;根据参照井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建立了在参照井背景下,Ⅰ型与Ⅱ型陆相层序划分及其层序界面判识标准,以及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识别模式。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老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采用泌207井为参照井,开展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尝试性研究,并编制了该层段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取参照井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中“沉积滨线坡折”问题。

  • 标签: 断陷湖盆 陡坡带 层序地层学 老第三纪 沉积滨线坡折 参照井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带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彬县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有利铀储集层 成矿模式
  • 简介:通过对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各级阶地年代和变形程度进行测定,得到了河流阶地形成年代和过程,推算出民乐—大马营逆断裂活动强度和速率,并分析了阶地形成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童子坝河5级阶地(年龄分别为16.70±1.81calkaBP、10092.5±27.5calaBP、8127.5±72.5calaBP、2900±60calaBP、282.5±17.5calaBP)均形成于气候由冷转暖阶段,属于气候成因阶地。基于断裂两侧阶地面的平面几何形态并结合上、下盘阶地横剖面同级阶地高差,得到T4、T3、T2和T1阶地在民乐—大马营断裂处垂直位错分别为10.6±3.1m、5.0±2.6m、2.0±1.9m和1.9±1.3m,推算出全新世以来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05±0.31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2±0.60mm/a。

  • 标签: 河流阶地 构造地貌 气候变化 祁连山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湾地区发现并开发了大量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使河流梯度增加,下切作用增强,导致钱塘江下切河谷形成。下切河谷内沉积序列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浅海相和河口湾砂坝相。所有的商业浅气田和气藏都分布于太湖下切河谷和钱塘江下切河谷及其支谷河漫滩-河口湾相砂体中。钱塘江下切河谷河漫滩-河口湾砂体埋深30~80m,厚3~7m,被非渗透黏土包围,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分布潮流沙脊。快速堆积河口湾-浅海相沉积物为生物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源岩和良好保存条件。河漫滩-河口湾相黏土层为研究区浅层生物气藏直接盖层,主要分布在下切河谷内,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0~80m、10~30m和42.2%-62.6%。河口湾一浅海相淤泥层为间接盖层,覆盖了整个下切河谷,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分别为5~35m、10~20m和50.6%-53.9%。黏土层和淤泥层孔隙水压力远大于下伏砂体孔隙水压力,其差值可达0.48MPa。在储集层和盖层分界面即浅气藏顶部,孔隙水压力值达到最大。黏土层和淤泥层孔隙水压力可以超过砂质储集层中气体压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黏土和淤泥盖层高孔隙水压力可能是浅层生物气被完全封闭住最重要因素。直接盖层封闭能力比间接盖层要好。黏土层和淤泥层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长,有时候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表明黏土层和淤泥层渗透性差、封闭性好。随着埋深增加,其压实程度和封闭性能增加。与黏土层和淤泥层相比,砂层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而且消散时间与埋深无关,表�

  • 标签: 生物气 封闭机理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检测出种类丰富饱和烃,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多项参数(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22S/(22S+22R)比值等)对大气PM10中可溶有机物来源及分布作了探讨.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均介于23和27之间,而CPI值介于1和3之间,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和化石燃料(石油、煤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影响,其中在春、夏季以高等植物、花粉、微生物等生物来源占比重较大,而在秋、冬季,尤其在冬季,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污染比较明显.萜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甾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是来自于车辆释放机油等.

  • 标签: PM10 饱和烃 甾烷 化石燃料 城区 正构烷烃
  • 简介:利用湖泊钻孔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一炭屑组合记录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一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落叶、常绿属种为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草丛,其中包括较多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安徽 巢湖 湖泊沉积物 全新世 孢粉—炭屑组合 植被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