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潘—煤矿小断层较为发育,尤其是P2ss^1第三含煤组主采煤层(11—2煤)。采用构造地质学的分析方法,对井田内P2ss^1第三含煤组主采煤层中断层的特征、发育规律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根据已采区小断层分布规律以及井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对未采区构造分布作出预测。
简介:本文首先简述了苏北褶皱构造区的地质概况、地热地质条件,确定该区域系统属于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基于井温测量、热导率测试数据,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Tough2软件分别对洪泽复式背斜、黄滕沟背斜及圩中背斜3条剖面进行了地温场模拟,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深部热储的预测温度在73℃-120℃,往深部钻进有望获得温度更高的地热水。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浅的居里等温面埋深构成了研究区地温偏高的深部地质背景,构造断裂带及其交汇带的热水深部循环也是造成该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局部热异常的主控因素之一。
简介:经过近一年建设,“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7月20日主汛期前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已完成密云、门头沟和房山三个区县119处泥石流、6处崩塌、4处采空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隐患共376台(套)监测设备的安装,基本完成联调联试,监测数据和图像已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接收和展示,初步实现监测数据传输、入库、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基本实现汛期前三个区县预警预报。
简介:共建成标孔69个,总进尺达12845.38m;建外围地下水监测井15眼;InSAR历史存档数据已收集完成,安装角反射器2个;建成GPS与水准一体点90个;水准测量及外围井坐标高程测量完成;建成地面沉降专门监测点100个;大屏幕及自动化设备完成安装;2个站宽带已开通,并进行了监测设备和视频信号的传输调试;基建工作已基本完成,项目组正在进行资料整理、归档及竣工报告的编写工作。
简介:古地貌恢复需要借助两类参数,即特征参数(CP)和属性参数(PP),前者主要包括了残留地层厚度参数、剥蚀厚度参数、压实校正参数和古水深恢复参数,后者包括了古湖泊、古物源和古环境参数等一系列沉积学研究参数,单参数的研究仅是古地貌恢复的基础工作,而两类参数的对比分析才是古地貌恢复的核心,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沉积期古地貌恢复的成功实例证实了本文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简介:雀儿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川西义敦岛弧北端,具有过铝质碱性系列A型花岗岩,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向右缓倾,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Eu负异常明显,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部分斜长石结晶分离过程。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值为101.2~102.18Ma,表明其成岩年龄为早白垩世(K1)。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川西雀儿山燕山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
简介:矿产资源开发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为例,简要分析了临近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普朗铜矿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影响程度,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简介:
潘—煤矿P2ss^1第三含煤组主采煤层小断层发育规律的研究
基于Tough2软件的深部地温场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北褶皱构造区为例
北京突发地灾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主汛期前投入使用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二期)项目主要工作基本完成
沉积盆地中古地貌恢复的方法与思路——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沉积期为例
川西雀儿山燕山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以云南迪庆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为例
加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代化建设—记浙江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一期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