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邓奂彰先生的作品诗画联姻,堪称双绝,是地地道道的文人画.全国书画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评价先生的作品"是真正的文人画".从奂彰先生画上的题诗来看,笔墨中充溢着浓郁的文气和化人说教之理.先生的人品和学养,成就了他如梅的铁骨和幽贞的兰心.他擅写梅兰,以此喻示自己正直的品性和淡泊的襟怀.梅花历来是君子的象征,是直正人生自喻的对象.奂彰先生的画梅作品"我用我法",自成一格,写千年百年的老苔铁干著放新枝,绽花播香,疏密有致,意态婆娑,一派生气,故赢得"梅圣"的称号.仔细分析先生的梅花画作,不就是一种顽强生命的比喻吗?不就是强大精神的展示吗?它是正气的流露,刚直的表现.先生写梅之形,画梅之魂,合梅之德,可谓梅之知己矣.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计件工资制一度在国营工厂中得到普遍推行,并对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计件工资制很快即遭批评和大范围取消。既有研究从意识形态变化、缺乏技术性人才、上游原材料短缺等角度提出解释,本文认为这些解释并不充分。计件工资制导致了两项后果,即工人内部的分化与激励机制的异化。不同工人群体因为收入差距急速扩大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计件工资制所引发的工人群体的个人主义倾向也对既有生产管理方式构成了极大挑战。计件制的迅即终止表明,基于“个体绩效主义”原则的计件工资制度与等级工资制下的技术养成、劳动力调配和生产组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而这成为50年代后期国营企业劳动力管理和激励模式转变的起因。
简介:作为着名历史学家和敦煌学家的向达与着名画家的张大千,由于敦煌而结缘并结怨。1942年,向达因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到达敦煌,此前张大千已率亲友在敦煌临摹壁画。由于对敦煌石窟艺术保护、研究、临摹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双方发生了矛盾。向达在1942年12月的《大公报》上发表了《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对张大千在敦煌的行为作了批评和指责。向与张的矛盾或冲突,首先是是非之争,即张大千在临摹壁画时对敦煌艺术的破坏,作为学者的向达要保护敦煌,反对、制止这种破坏。其次,也有考察期间经济、生活等特殊情况的因素,同时还应该是学术观念之争。他们之间的学术之争,涉及了当时的学术理念、生活状态、学术团体与个人、学界与政界的关系。
简介:当今风风火火的中国画坛,接连不断的大展、大赛,一些个人画展、画集不时地拥入你的视线。而大多画家的作品却未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有这么几张画,你看后便会印在记忆里,抹不掉也挥不去,这是画里有了灵魂、有了思想,于是打动了你的心弦,刻骨铭心。有这么个“老头”,如果你和他擦肩而过你很难再想起他,但只要你和他说上几句话,你就会发现这可是个有“个性”的主,如果你再和他深谈下去,你会觉得他是个与众不同,有些怪诞、冷漠,甚至疾恶如仇、不满流俗,且又带有几分刚毅和沧桑情调的画家。这就是我和天津画家王明亮第一次交往的印象。王先生1940年出生于山东德州,幼年时代受民间艺人影响,即喜绘画,不过是画些神像、灶神、元宵灯饰画等而已。真正影响其走上艺术道路的,应是师从津门名画家张奇翼先生以后,方入其画途堂奥。其后因工作需要从事美术设计几十载,虽成绩殊荣多多,然其志向却钟情于徐渭、八大、石涛诸家。起初入画多以“竹”为题材,究其原因,其妻姓张名竹玲故画竹。不料首幅作品《大风竹》一不留神竟画进了山西省博物馆,紧接着还为他换得了一张盖着“山西省人民政府”大红印的收藏证书。从此一画而不可收,俯首画案前不觉然已白发染鬓了。回首间前脚已踏进了21...
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东北事变并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紧接着日军又不断制造事端,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乃至于整个中国。与其武装入侵相配合,日本当局还竭力破坏和扰乱中国的财政结构,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准备。本文即主要针对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日本政府对于中国财政进行破坏的种种事实作一详述,其中包括强占东北海关,掠夺关税收入;阻挠西文对中国的财政与经济援助;操纵华北走私,摧毁中国经济;破坏中国实施币制改革。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尽管日本政府与军方在对华侵略的具体方式上略有不同,其中既包括日本政府的暗中活动,更明显的则是军方的公然挑衅,但其战略步骤却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最终国目的更是一致,那就是独霸中国,并进而统治亚洲乃至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