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史研究不像自然科学,可以用实验方法来滤清因果关系。研究历史首先须辨别和澄清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然后推断其问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过程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在有关郑和的研究中,这些影响比比皆是,比如说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搜寻建文帝和宣扬国威这些政治因素,很早便深入一般关心中国历史的人们心中,政治因素便在下西洋事迹中受到跨大。又由于华人对中国的厚爱,我们轻易地接受“和平主义”和“厚往薄来”等自我中心的说法,那便无法认识导航的真相。这些主观态度往往令研究者轻易地摒弃一些看似无关的因素,事实上,在明廷作出不再下西洋的决定时,也有一些足以支持继续下西洋的因素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发生,郑和研究在目前的局限,是未能把视野扩阔到那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因而更难推究一些具有关键作用但没发生的因素。本文的打算,
简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简介:熊廷弼,明代万历年间江夏籍人氏,字飞白,号芝冈,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熊廷弼出生于江夏修贤里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从小牧牛读书.五岁善对,苦学之志.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熊廷弼乡试夺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初任保定推官.是时官场贪污成风,熊廷弼则秋毫无犯,曾卖袍拯饥.衙门草菅人命成习,熊廷弼则亲躬下向,明断冤错案150余起,被荐为天下理官第一.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熊廷弼36岁,提升为工部主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奉命巡抚辽东时,弹劾巡抚赵楫及总兵李成梁弃地驱民之罪,建议在边境屯田及修缮城垣,建筑堡垒等,均准允施行.后因与巡按御史荆养乔不睦而被罢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熊奉命督学南畿(南京),此为东林党发祥之地,一党独尊.熊到任后力矫其枉,所拔皆名士,所进皆寒微,所黜皆乡绅津要子弟,而东林子弟居多.当时叶向高入阁,多倚江南余玉立财力,熊廷弼对余痛彻打击,故与叶向高多隙,因此又深为东林攻讦.熊廷弼两袖清风,坦然归里.归里后时逢水灾连年,熊廷弼深感民间疾苦,时年45岁的熊廷弼在听勘归里的这段岁月里与江夏水利发生了重要的联系.
简介:从15世纪到19世纪,惟一与日本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朝鲜,曾有六十多次派遣使团赴日,这些使团中的文人留下了约四十种类似出使日记的有关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笔谈、唱酬和绘画。这一庞大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朝鲜与日本近世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在日、韩学界很受关注。可是,这些文献资料至今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看上去只是记录日、朝之间往来的资料,对中国学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文指出,这些文献资料的意义是双重的,它既呈现了这几个世纪日本与朝鲜的政治关系与文化比赛,也让我们看到在近世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上中国的存在,日朝交往中,无论在政治领域的名分、礼仪、文书上,还是在文化领域的衣冠、风俗、学问、艺术上,现实上的“明清”虽然缺席,但历史上的“中国”却始终在发生影响。因此,在朝鲜通信使文献中,尽管看到的主要是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在通信使文献中,仿佛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
简介: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发源于近代,研究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对今天的基础美术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弥补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空缺和不足,对当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启发作用,并且能够促进美术教育学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