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常曾刚,笔名曾刚、司马泉清,1924年出生,汉族,陕西米脂人,编审。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群众音乐》主编、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名誉委员、陕西省音协顾问、陕西省延安文艺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诗词》副主编。
简介:《病中吟》是我国十大二胡名曲之一,也是我国二胡演奏名家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音乐作品。看曲名,《病中吟》难道描写的是刘天华生病时的故事吗?如果不是的话,它写的又是谁在病中呻吟的情景呢?
简介:近日,一直忙于快乐女生10强全国巡演的曾轶可,被曝出巡演之外的时间全部花在录音棚,为新专辑做准备。作为“伯乐”兼专辑制作人的高晓松更是对曾轶可在录音棚中的表现大加赞赏。对于大家关注的“绵羊音”问题,高晓松表示录音过程中曾轶可在录音棚里没有走音。
简介:<正>曾永义教授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71),任教于台大中文系三十四载,诲人不倦,育才无数,学术卓越,著作等身,曾荣获国家文艺奖(1982)、中山文艺奖(1993)、胡适讲座教授(1997)、台湾大学讲座教授(2000-2002)、四度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88、1993、1995、1998)、国科会特约研究计划主持人(2001-2007)以及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任期
简介: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曾侯墓出土西周早期编钟五件,计有甬钟四、镈一。甬钟的形制、纹饰、音阶和组合,均与中原地区西周编钟具有密切关系。西周早期至晚期的编钟,除有三件组合外,还存在四件、五件和六件的组合形式。西周早期的钟、镈配器方式为四钟一镈,后来演变为八钟三镈或六钟三镈,并延续至春秋早期。
简介:她在偶像剧中演绎形形色色的人生,她在音乐中唱出大家的共鸣,在曾沛慈简单、真实、诚恳的字句中,感受到了她对于演技的兴趣与感情,对于音乐的浓浓赤子之心。无论接下来的故事如何续写,
简介:长江区域文化,是曾侯乙编钟的背景。自古以来已分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文化区。其歌乐文化,史不中断、地不变迁沿袭至今。中南色彩区歌乐文化,承受其古区歌乐文化,形成了多元歌乐混融体歌乐文化。以婚丧礼乐,尚巫信“三教”;米文化之歌,薅秧打锣鼓;楚歌多和声,传今二千年为证。随楚科技文化,一度光辉灿烂,居天下第一。
简介:茅原先生是我国音乐理论界老一辈著名的学者,我一向都很关注他的治学方法和科研成果,向他学习。将作曲专业的音乐的形式结构分析与音乐美学、史学等内容分析结合讲述,是茅先生教学的一大特点。高校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更新,已迫在眉睫。由茅先生主笔的《曲式与音乐分析》,因其内容表现出对20世纪音乐作品分析的“扩充”,同时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分析这一新的领域,不仅反映出他作为老一辈中国音乐理论工作者的爱国品格和历史使命感,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位资深教授对教改的一种意见,值得我们研究。值茅原教授八十华诞之日,我以此文表达我对这位专家和学长真诚的祝贺与敬意。
简介:曾志忞是我国最早从事少儿音乐教育者之一,是近代音乐家、乐歌作家、音乐教育家。曾志忞先生(1879-1929),上海人氏。早年在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南洋公学教书,后赴日本留学,并以优异成绩获早稻田大学政学士学位,一九○三年考入东京音乐学校,主攻音乐,一九○四年在东京亚雅音乐会专门研习近代音乐,一九○八年从日本回国。
简介:晚清才女刘清韵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位具有不凡创作实绩的女性戏曲作家,当时对通俗文艺怀有浓厚兴趣的著名学者俞樾称其作品“虽传述旧事,
简介:曾宪灵老师1961年毕业于西南师大音乐系,共产党员.先后在中师(含附小)、高中、初中任教.曾兼任过政治、语文、美术、体育等课.还担任过校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副校长等职务.三十年来她脚踏实地,尽心尽力,以超常的劳动,为音乐教育事业而默默地奉献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简介:<正>曾永义先生是台湾中国戏曲、韵文学、俗文学和民俗技艺等研究领域的大家,著作等身,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近来北京中华书局将出版其三部著作《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之甲编"学术理念"、乙编"学术进程"、《戏曲源流新论》,闻之甚喜,但接
简介:关于晚清外交官曾纪泽首创国歌之事,国内外学者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人目睹过曾氏所创的《普天乐》、《华祝歌》,更遑论有任何深度的研究。近期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两首歌“是否是同一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的问题。针对以往研究都只依赖曾纪泽本人记述的缺陷,本文主要采用目前鲜为人知的西文文献来考辨曾氏的国歌创作历程。除为读者呈现这两首国歌的乐谱外,阐述曾侯与外人的相关合作及此两首国歌在海外的流传情况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常曾刚艺术档案
曾与作家重名的《病中吟》
曾轶可录制唱片 高晓松紧盯品质
以戏曲为志业的曾永义教授
论叶家山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
曾沛慈 一直前进着的明朗
曾钟音列结构与长江文化区
相识何必曾相逢——写给茅原先生80大寿
少儿音乐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曾志忞
记晚清戏曲家刘清韵两部曾佚失的戏曲作品
她默默发送着光和热——记成都石室中学音乐教师曾宪灵
学如海深 心似酒醇——《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甲编》序
圣天子,奄有神州,声威震五洲——曾纪泽《华祝歌》、《普天乐》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