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笔者认为:“均、宫、调三层次概念”实际上难以成立。理由是:一、从“宫”“调”“均”三词涵义来说:“宫”一般指“调高”;“调”一般指“调式”;而“均”是多义词,一般都认为它就是音阶、或认为“宫、均、调三词在调高意义下,常常可以互相代替”。在实际音乐中,“宫”(调高)与“调”(调式)密切相联,根本不能剥离而分为两个层次。而“均”作为律位构成的音阶,与调高、调式天然地叠合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剥离开来而分成三个层次;二、从传统七声音阶的构成来说,实际上并不完全采用三分损益四度、五度成律法,而是采用兼含三分损益与纯律三度关系成律法的复合律制一如钟律、琴律,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均主”一说。
简介:在近几年的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这两对概念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说明了它们在研究中所起到的、并正在起着的巨大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有效性与相对性,其中包含:层面1: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自然存在与“主客位观”的有效性;层面2: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混淆与“主客位观”的相对性;层面3:我们都是局外人和“我”只能作为“我自己”。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了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由人与音乐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人与音乐的距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研究者在研究中只能作为自己而存在。
简介:凯奇早期代表作、仅使用金属打击乐器的《第一结构》(1939),受勋伯格传授的维也纳乐派逻辑性结构思维和动机展开性变奏的影响,在整体和乐句结构层面上运用他自己发明的、按4:3:2:3:4比例划分的"宏观-微观"的节奏结构体系;而对节奏动机的组织则是基于方整性结构框架内非方整性划分的原则,采用二分与三分节奏时值结合、全音符的奇数划分、对称性的节奏音值排列、节奏动机间解构与重组关系四种方式设计动机,运用动机的不定次反复、动机交替的横向对称性连接和纵向对位性叠置、动机陈述跨越与不跨越乐句和音色分层的手法组织动机[本文(上)发表于《黄钟》201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