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受战争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从一开始便被置于英雄主义的氛围之中,以至于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中国作家和读者始终怀有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基于这种认识,可以说,当代文学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都是围绕着英雄的不同阐释而改变的。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的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建国以后的新时代战斗者阶段、新时期至80年代中期的沉重的受难者阶段和80年代中期以来世俗化英雄时代。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英雄主义 文学形象 健康 群众 80年代
  • 简介:前人论苏轼的书学思想,往往着重其“尚意”的一面,但分析苏轼关于书法的许多论述就会发现,其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尚法”思想,尤其是在苏轼对蔡襄书法的评价上更凸显了这个问题。苏轼推崇蔡襄书法为“本朝第一”,有论者以为这只是附和欧阳修的观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笔者认为,苏轼对蔡襄书法的推崇是出于诚恳的态度,其重点是对蔡书中包含的法度的充分肯定。“尚意”与“尚法”在苏轼的书学思想中是辩证统一的,应该全面把握。

  • 标签: 苏轼 书法 蔡襄 书学思想 辩证统一 欧阳修
  • 简介:毛泽东文艺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真理的永恒性是的,在今天的中国,不管作家的自觉程度如何,进行创作都必然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有关。因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充分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仅具有抗日战争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它所包含的内容和阐述的理论都具有真理的永恒性,从而对当前的文艺创作依然具有指导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学习毛泽东 艺术创作 新时代 时代精神
  • 简介:《画筌》是笪重光集历代画论、画法之精华、着意斟酌、删减糟粕,融己意于其中的著作。文中既进行画理综述,又解析山水画绘画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等。其在中国画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五点:第一,讲述中国山水画所依循的主要画理、具体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第二,对文人画精神内涵的追求,强调不仅要有"绘心",还要有"文心"。第三,强调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以八法示人,是作画的根本要义。第四,笪重光要画家明白画面实景和空景的关系。第五,"得势"与"失势"所造成的画面后果以及笔墨与设色的协调关系。

  • 标签: 笪重光 《画筌》 绘画理论 山水画
  • 简介:研究文学形象的内部构成是理解文学形象并进而理解整个文学活动的关键之一。文学形象由语言、语象、具象与思想四个层次构成。语言是人们感知文学形象的依据,是形象的最表层;语言中所隐含的感性具体的一面突出出来,构成语象;语象的组合构成具象;具象总要隐含、指向某些思想思想构成文学形象内部结构的最后一个层次。四个层次的有机统一,便是文学形象。

  • 标签: 文学形象 语象 内部构成 语言 文学活动 思想构成
  • 简介: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最杰出的理论家,顾恺之仿佛夜空中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他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中国画坛。他的绘画理论影响着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他最具代表性的'传神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物画中的形神关系,这也使后来的学者们在审美和艺术创作中能够更为辩证地去思考。本文从对顾恺之的简要描述入手,介绍他的主要绘画理论和成就,最后分析他的绘画思想理论对中国绘画美学的一些影响。

  • 标签: 顾恺之 绘画理论 影响
  • 简介:文章从大漆的天然漆性、历史的发展和运用到作品中的方式及制作过程三个角度出发探索大漆的品格,同时探讨了大漆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并对大漆艺术的呈现形式进行反思。

  • 标签: 漆性 漆品 道家思想 不可名状 长存不殆 无为而治
  • 简介: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以人的生活与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也离不开对于异域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借鉴。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由于两者在文化历史背景与审美思想意蕴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只有全面了解掌握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本质及内涵价值,才能为创作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

  • 标签: 山水画 风景画 美学思想 比较
  • 简介:印度佛教文明是西藏佛教之源,西藏佛教只是其枝干上的一颗果实。为了进一步揭示藏传佛教的渊源及其在宗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作为人类思想的宗教精神脉络,本文对印度宗教思想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巡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藏佛教的精神实质。此外,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印度与西藏之间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佛教密宗的传播,早期的原始佛教精神,以后的印度教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西藏,并都在西藏艺术中显示出来。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一些宗教艺术品的阐释,以期对西藏艺术的母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些叙述中,着重指出来自印度方面的影响。笔者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 标签: 宗教思想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密宗 母题 吠陀
  • 简介:经历了解构主义"去中心化"的风暴式洗礼,一切皆可看作当代戏剧,一切又可能无法成为当代戏剧。与其定义戏剧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形式路径,不如重新审视"当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什么。

  • 标签: 当代性 思想性 生命感 书写 剧场 去中心化
  • 简介:汉服饰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汉服饰文化的精髓在于它博大宽阔且飘逸洒脱的艺术风格以及汉服背后所承载着的传统礼仪文化。汉服褒衣博带、宽衣大袖的服饰特点体现了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舒适自然、彬彬有礼、内敛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 标签: 汉服 礼仪观 等级观 审美文化
  • 简介:《淮南子》是中国著述史上唯一有相对系统的情感论的著作,其中有关音乐情感论的材料异常丰富。《淮南子》在情因感生的基础上持有情论,它提出了音乐情感表现中的"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文情理通"、"中有本主"、"得其君形"等观点,阐明了感情从内心发出,而声音在外面应和的情感表现思想,充分肯定了音乐是情感的外在表现以及音乐可以表达真情的观念。本文试图从音乐情感的产生、音乐情感的表现以及音乐情感的接受与审美等几个方面阐述淮南子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淮南子 情感论 产生 表现 接受与审美
  • 简介: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此类空间的突出特征乃是其“可移植性”,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原空间滑动和隐喻的暗指,又能够超越于原空间的含混指说关系、经“移植”后被异地域文化所消费。文章进一步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执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怀旧的政治。正是通过对上海的怀旧性想象,香港电影才得以在关系中重新界定“后九七”时代悬疑含混的身份。

  • 标签: “后九七”香港电影 无地域空间 怀旧政治 上海想象
  • 简介:打开一部书法史,便能发现,佛教写经书法在书法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到浩帙纷繁的敦煌经卷,再到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书史的艺术大师,中国佛教写经书法以其庄严、静穆、安祥、自然的美学境界,以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不仅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对中国书法史和佛教史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个独树一帜的艺术天地里,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从究心与禅味义理、妙悟与涵养天机、境界与天人合一和历代经书在文化上的共通性等方面,可见佛教文化与中国书法、佛禅思想与写经书法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共同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

  • 标签: 写经书法 佛禅思想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迷信的成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总结和科学性.我们对传统不能全盘否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对待风水学,挖掘其合理的科学因素,发扬其在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从风水学发生的哲学基础、与现代学科的相关性,以及所展现出的科学思想,简析了风水的现代意义.

  • 标签: 风水学 风水文化 科学性
  • 简介:《静静的顿河》中大量自然描写段落的功能并不仅仅限于烘托气氛与表现人物情感,它所提供的是真理话语与人道主义话语之外的另外一种价值观念:以自然为最高标准及理想模式的生态思想。小说文本中塑造的“自然”形象,将成为人类历史与个人际遇的一种启示。

  • 标签: 《静静的顿河》 自然描写 生态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
  • 简介:王羲之在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不仅以其书作,树立起书法艺术的最高标杆,而且以其创作过程,从本体论、学书论和创作论等诸多层面,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

  • 标签: 庄子美学 王羲之书法 本体论 学书论 创作论
  • 简介:《最后的防线》与《维纳斯》、《拉奥孔》、《奴隶》、《大卫》、《思想者》等表面上多么不同,但它无疑是一座雕塑、一座获得《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的雕塑,并光荣地被送往洛桑奥运村永久陈列。人类文明史上不同的时期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是与欣赏者思想意识的变化紧密连系在一起的。在山村姑娘不管方便不方便也爱穿上高跟鞋,老头子穿上花T恤也不足为

  • 标签: 现代艺术 拉奥孔 大卫 超现实主义 塞尚 波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