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人是世界上少数两次庆祝圣诞节民族之一。近年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传统:先是和西欧一样在每年12月25日庆祝这个节日,然后再根据俄罗斯东正教教历于1月7日庆祝这个节日。对于大多数非教徒来说,哪一天庆祝圣诞节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重要只是庆祝节日和欢庆活动,因此,俄罗斯大城市一般从12月25日已经开始了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但是,对于那些虔诚教徒来说,

  • 标签: 少数 根据 教徒 俄罗斯人 民族 实质
  • 简介:在开始讲述苏联时期电影音乐之前,想先讲几句关于电影艺术在俄罗斯起源。18965月4日(16)俄罗斯第一场电影在圣彼得堡消夏公园“水族馆”放映。1900至1918间俄罗斯电影迅猛发展,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敖德萨、下诺夫哥洛德、巴库、第比利斯、叶卡捷琳堡得到很好地传播和普及;外国电影也得到广泛传播。

  • 标签: 电影音乐 苏联时期 圣彼得堡 俄罗斯 电影艺术 外国电影
  • 简介:普希金小说空白艺术魅力张洪德从普希金小说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特殊叙事现象:不时出现叙事省略中断,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更给作品增添了极大魅力,使读者百读不厌,总希望从中发现更多东西。托尔斯泰甚至读到第七遍还“无法中断,好象重新读...

  • 标签: 普希金 小说空白 《上尉的女儿》 叙事主体 魅力 古典作家
  • 简介:<正>近年来苏联剧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剧作家亚历山大·万比洛夫。其影响之大,在苏联七十年代剧坛上是少见:苏联许多著名的话剧团体竞相上演他剧本;执苏联话剧艺术牛耳莫斯科艺术剧院,也以演出他剧本为荣;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奥·叶弗列莫夫不仅亲自导演万比洛夫戏,而且担任主角;不少青年剧作家群起学习、模仿万比洛夫创作方法与风格,以致形成了“万比洛夫流派”。国际戏剧界对万比洛夫也日益重视起来:西欧、美国、日本和东欧各国不断上演他戏;研究

  • 标签: 戏剧创作 剧作家 创作方法 话剧艺术 总导演 剧坛
  • 简介:一、委婉语汉语辞格“委婉”或称“婉转”,常用“婉曲”。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事情不便直说,因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出来,或用与本意相关的话来代替,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给委婉语下定义是:“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好听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代用或暗示性词语,就是委婉语。”①俄罗斯《大百科词典语言学》这样阐释委婉语:Эвфемизмы(греч.Euphemismos,отeu—хорошоиphemi—говорю)—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нейтральныеслова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ыевместосинонимичныхимсловиливыражений,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хсяговорящемунеприличными,грубымиилинетактичными.②《俄语大详解词典》对эвфемизм定义是:Эвфемизм—слово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оевз...

  • 标签: 中的委婉 俄语中的 委婉语
  • 简介:茵娜醒得早,而且好象有人推了一下肋部一样,刹那间就醒了。眼睛没有早起时常常出现那种用凉水一洗便可以消除轻微酸痛,茵娜立刻意识到今天将是一个特殊日子。其实,一件重大事情已经酝酿了将近两个月,茵娜甚至已经猜得出是什么事。只

  • 标签: 《一个特殊的日子》 柳·马卡罗娃 俄罗斯 文学 小说
  • 简介:瓦·维·巴卡京是前苏联最后一任克格勃首脑。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名为《脱离克格勃》,这里译载是有关1991“8·19”事件一段。对这一事件,我国读者已经见过许多不尽相同资料。而巴卡京作为忠实于戈尔巴乔夫克格勃头头,又从他特有的角度和观点,叙述了这一事件。我们相信,这个资料一定会更使读者了解这一事件性质和始末。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克格勃 普里马科夫 俄罗斯 办公室 副总统
  • 简介:俄罗斯民歌1二Bb备轻快丝}丝丝}台厂-~~一~~..、5一}5飞卫匡工!二二{f二下立扛在闪IZJ高放光动空亮发月卷1.在那白茫社2.我胃着雪花3.她眼睛含情叫我心神荡丝!她那心妥一起上走望野前田向探辽阔/护一~一.一、、“一娜“一娜5一1s几丝1‘川业丝}号浑刁、才一一~·22!伙子,铃6一小7︸敢色孤光、业主二丝}51银自色光姑娘出来迎接生活好象太阳照在广阔田野站在她家大门没有爱人真凄/一一-、、1一1」-旦上。旁。凉。3511一J厂一一~、尸、·川丝旦{i一}i亘}4·川红高声唱,唱起快乐歌,啊,你男、扩亘旦}扩引鱼二通业i一l业}{啊,美丽姑娘!76在那白

  • 标签: 田野 俄罗斯 民歌 业主 放光 雪花
  • 简介:斯捷潘·伊里伊奇·卡瓦列夫是师范大学副教授。到了暮年时他才意识到,应当学会开车。坦诚地说,他有点担心,认为对研究语言的人技术是可望不可及事情。即使掌握了技术,搞不好也会出事故。与自己所喜欢果戈里相比,他害怕快速行驶,对汽车马达及汽车上其他杠...

  • 标签: 摩托车 共产主义 白兰地 精神赔偿 公路 拖拉机
  • 简介:在解冻语境下,西方概念主义思想传至苏联地下艺术圈,催生出了莫斯科概念主义流派,后者在发展出独具俄苏文化特色美学内涵同时,还提出了针对苏联文化中乌托邦神话解构策略。笔者通过梳理该流派形成过程,总结其文化意义,旨在将其定位为一种针对乌托邦神话解构艺术。

  • 标签: 莫斯科概念主义 解冻 解构 乌托邦神话
  • 简介:马尔措夫是2016“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城堡》主要主人公,他是一个热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考古事业无限忠诚,最终为捍卫他心中神圣城堡而殒命。小说标题具有鲜明象征意义,“城堡”不仅仅指已经成为古迹和废墟形而下实际城堡,更重要是指人形而上精神、意志和信仰“城堡”。马尔措夫这一形象塑造体现出作家阿列什科夫斯基对俄罗斯民族命运和前途深切关注与忧虑。作家希望人们通过理解历史,反省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直面现实中困境,从而不断地趋近真理。

  • 标签: 现实 历史《城堡》马尔措夫的形象
  • 简介:施佩特与巴赫金同为20世纪俄国著名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们对于语言符号思想构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佩特首次提出“深层符号学”理论,并构建语词内部和外部动态模型;巴赫金首次阐释话语符号性特征,并提出以对话主义为核心“超语言学”理论。本文对比了施佩特与巴赫金语言符号思想,发现他们虽然理论溯源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对语言符号研究方法及理论构建上具有相通性:施佩特从微观层面阐释了语词不断变化特征,巴赫金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话语中对话也具有动态性,且都阐明了语言符号社会性本质。

  • 标签: 施佩特 巴赫金 语言符号学 动态 对话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是九岁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过去性”,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成长空间性。作者通过独特时空体试图传达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探寻和自我身份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诗歌由古典向现代转向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史称“白银时代”。在整个“白银时代”诗歌中,占主导地位是一些现代主义思潮和流派,如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这些思潮和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反传统姿态出...

  • 标签: 俄罗斯 古典诗歌 “白银时代” 现代主义 未来主义 俄罗斯诗歌
  • 简介:家庭暴虐下俄罗斯女人罗·维利卡诺娃德宜摘译我说打人,不是一般地打,而是把人打伤、打半死、打残废。打人者不是劫道土匪,也不是黑暗中性欲狂,而是受害者丈夫。据俄罗斯内务部93统计,被打成重伤、变成残废妇女,全国有5万4千5百人之多,这是一...

  • 标签: 健康家庭 新俄罗斯人 危机中心 庇护所 丈夫 卫国战争
  • 简介:<正>1苏联文学经历着剧烈变动,各个时期作品同时登台。除了(?)不断涌现出来新作之外,前70里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埋没作品,也一部跟着一部与读者见面了。如果说文学作品过去受到排斥主要原因是与政治内容有关,那么美术作品则多数是由于现代主义手法招来横祸。本期向读者推荐一位苏联油画家阿利斯塔·连图洛夫(1882—1943)。十月革命前

  • 标签: 主要原因 苏联文学 洛夫 现代主义 莫斯科 文学作品
  • 简介:992月至3月,我应牛津大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ege,Oxford)邀请,去该校做了一个月访问学者,其间,为牛津同行作了题为《俄语文学在中国报告,与该校俄语专业研究生及导师有过几次座谈,并参加了一些相关学术活动,对牛...

  • 标签: 俄语文学 俄国文学 国家图书馆 牛津大学 索尔仁尼琴 俄语专业
  • 简介:<正>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酷爱旅游。比如说,当夏天假期快到时候,地铁共青团站(莫斯科市)旁一座巨大楼房里职工们就会问他:“你这次要到那儿去呀,费多尔?”费多尔眯起浅色眼睛,回答说:“这一次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你干吗去那儿,费多尔?你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去干什么?那儿要是下雨,一片泥泞呢?”费多尔同事们互相推搡着说。“即使下雪也不怕,”费多尔坚定地说。“我无论如何都应当到那儿去。首先是因为我没到过那儿。其次是我想亲自到每一处前沿去走一走。”“再次,你最好别发傻了,还是象所有的善良的人们一样,到加格拉去吧,”一位暴躁同志生起气来。对暴躁人提出问题,费多尔是从不回答。他总是低下头,看着摆满数字和文件桌子,他低下头,因人们不理解他而感到痛苦,他那无生气脸颊涨得通红。

  • 标签: 多尔 莫斯科 西伯利亚 伊利 苏联 水电站
  • 简介:中篇小说《阿尼西莫夫儿子》中年轻主人公多年来由父母亲左右他意志,父母对他学习、专业、爱情横加干涉。在极度苦闷中年轻人干了蠢事,卷入了刑事案件。但谁是真正罪人,读完故事,不言自明。这是一篇触及现实、针砭时弊小说。

  • 标签: 母亲 中篇小说 改变主意 自我介绍 回头看 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