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将记忆父权与书写记事技术联系起来的两个主要传统出发,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力图论证两个密切相关的观点:1)哈姆雷特王子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难忘的、也是最健忘的人物之一,莎士比亚着重在哈姆雷特父子关系印刷文化来临的语境中描述了这种记忆失落;2)父权、遗忘、印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作为一种主要的批评叙述被重铸传播,这种批评叙述即A.W.波拉德、W.W.葛里格、“新书目”推出的、用以解释剧本本身的物质状态作者状态的“记忆重建”。

  • 标签: 记忆 父权《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印刷文化
  • 简介: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能够根据独立的现实构建虚构的世界。本文通过对《沙之书》《骑桶者》这两篇外国小说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的“虚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明白艺术“虚构”是如何体现具体细节、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而这些都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是艺术真实性的表现。本文主要以《沙之书》《骑桶者》为例,探讨小说虚构的意义,让学生们通过小说来感受作品的艺术真实感。

  • 标签: 小说 虚构 意义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愈发显著,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上的两极格局,一极是由“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而另一极则是由“地方化”造成的文化多元和文化孤立。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本土化语境,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大批有识之士选择超越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狭隘,把眼光投向非西方文化,从世界文学世界主义这两种互相交织、互相补益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发掘现实意义。

  • 标签: 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 全球化 地方化
  • 简介:本文是作者、西班牙记者费利佩·莫拉莱斯(FelipeMorales,生平不详)于1936年4月采访西班牙著名进步诗人、戏剧家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的谈话实录。当时,加西亚·洛尔卡还不满三十八周岁,正处于年富力强,文学创作激情满怀、精力旺盛、而且表现手法已臻圆熟的大好时期。作家在谈话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记者畅谈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兴致勃勃地透露了自己的艺术活动计划:他打算于是年夏季去美国,随后去墨西哥参加他的剧作《血的婚礼》等的首演仪式并作关于西班牙十七世纪著名讽刺作家兼诗人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的学术报告。虽然这一良好愿望因同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反动势力发动内战、加西亚·洛尔卡本人又于8月19日惨遭杀害而未能实现,然而,作家生前最后一次比较完整地论及文学艺术的精辟谈话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并不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全文译自《加西亚·洛尔卡全集》,1980年第21版。

  • 标签: 创作激情 学术报告 戏剧家 喜剧 西班牙 内战
  • 简介: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是一部被忽略误读的小说.本文研究小说的叙事话语及其对人物行为、心理的影响,探讨了直接话语、间接话语、自由间接话语在小说里出现的情况.通过解释这些话语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论文提出,读者读到的这些语言学意思上的话语实际上也是权力话语,反映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欲望的冲突.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独特的语言特征使它超越了现实主义小说比较直接的再现形式,具备罗曼司文学现代派文学的特点;简单地为小说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是颇不足取的.

  • 标签: 语言 言语行为 欲望 权力话语 现实主义
  • 简介:一直以来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社会的批判都停留在针对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上,这一点的确毋庸置疑。但是伊迪斯·华顿的小说《豪门春秋》显示:尽管男性被赋予了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但在限制女性角色的同时,男性其实也限制了自己的角色。为了维护社会所期待的“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男性女性们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个体气质,这让他们无法尽情地表达他们的想法情感,同时也阻碍他们的自我发展。对《豪门春秋》的分析揭示:男性也女性一样受制于父权制度,父权社会不仅是女性也是男性的牢笼。

  • 标签: 伊迪斯·华顿 《豪门春秋》父权制 女权主义 牢笼
  • 简介:在马拉美不多的文学创作中,三部戏剧作品《希罗底》、《牧神》与《依纪杜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马拉美戏剧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他真诚地吸收了20世纪之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又以自己的诗学为出发点,揉以形而上美学的思考,划出了一道以时代为背景、又超出时代维度的流星轨迹。这可以说是其戏剧观之现代性的一个体现。

  • 标签: 马拉美 戏剧 诗学 莎士比亚 张力
  • 简介:<正>中国现代文坛巨匠老舍(1899——1966)和加拿大二十世纪一代文豪利科克(StephenLeacock,1869——1944)是出自两个文化世界的文学同代人,被誉为最富于各自民族风味的幽默大师。然而,一旦对翔实的文学原著资料加以剖解辨析,人们便会发现有必要对所谓“中国式幽默”或“加拿大式幽默”之类的观念提出质疑。

  • 标签: 幽默艺术 幽默大师 加拿大 幽默作品 二十世纪 中国式
  • 简介:本文探讨了加拿大文学批评史的嬗变轨迹,论述了加拿大文学批评、文学经典化过程以及国家想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加拿大文学批评曾一度成为“加拿大批评”的代名词。加拿大文学批评是一个集历史、社会、文学、政治等多维度为一体的综合批评范式,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历史发展阶段,并以文学审美价值的大讨论以及如何想象再现加拿大为主线。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加拿大文学批评逐渐转向民族的想象构建,在超文化主义的背景下,逐渐转向世界性的表达,勾勒出关于加拿大想象的一个升华过程。

  • 标签: 加拿大想象 加拿大文学批评 身份 民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超文化主义
  • 简介:<正>【推荐理由】《中文系》是第三代诗歌,尤其是"莽汉"诗群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诗作之一,出色地表现出了80年代中期思想仍然不够开放,教育机制体制仍然比较僵硬,而民间要求思想自由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因此,《中文系》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史的"活化石"。它也就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苦涩的见证。同时,它在现代汉诗的语言变革上具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它用川东式的现代汉语,那种与幽默天生地粘合在一起的诗性口语,呈现出了一代"诗侠"的行吟景象,语言与内容,诗与思,完美地契合起来了。

  • 标签: 李亚伟 第三代诗歌 现代汉诗 文化发展史 新诗现代化 思想自由
  • 简介:<正>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部百回优秀长篇小说《镜花缘》写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完成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两书产生的年代相去不远,在形式内容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书都用了海外游记的形式。《镜花缘》主要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驰骋想象,在八到四十回中描绘了林之洋、唐敖等人游历三十多个海外国家的情形。《格列佛游记》则写了外科医生格列佛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镜花缘》 中西传统文化 海外国家 社会问题 小人国
  • 简介:<正>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探讨美国现代文学界扛鼎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姆·C·威廉姆斯,并非易事。由此,本文着重比较两位诗人艺术成就的一个侧面:他们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诗歌想象力寻求自我,认识人生,并探索自我意识宇宙自然的关系。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姆·C·威廉姆斯均为当代美国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诗人,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现实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来说,诗歌不啻是“一种生活方式”。

  • 标签: 弗罗斯特 诗歌形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 浪漫主义 人与自然 诗歌想象
  • 简介:<正>近代水墨变革,重点是人物画复兴,难点也是人物画复兴。唐宋以后人物画衰落已成事实,其中原因学者多有探讨,论者纷纭,说法不一。西方文化进入中土,冲击原有文化,结

  • 标签: 水墨人物画 潘天寿 陈衡格 四王 流民图 吴昌硕
  • 简介:自90年代初以来,英美主流媒体隔三差五发表一些反思文学现状的文章,要么声称"文学正在死亡",要么声称"文学已死"。在20世纪最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耶鲁大学出版社就推出了三位文学研究大家以"文学之死"为主题的专著,三部书名所示的内容一目了然:

  • 标签: 文学反思 电信时代 全球化 对话 学思 大学出版社
  • 简介:三联书店2012年8月推出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是国内难得的自然文学翻译的上乘之作。无论从几位作家的地位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从美国自然书写的历史语境等方面来看,这套丛书的选题实属经典。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丛书的书名、人称代词以及部分段落的译法又彰显出整体译文的准确性生态示范性,因此特别值得推荐。

  • 标签: 美国自然文学 生态 经典性 翻译
  • 简介:<正>各国文化的相互联系影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要了解掌握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就得要介绍外国同外国进行文化交流。而接受外来文化最有力的手段是翻译,无论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扩大民族文化艺术,丰富民族语言和有助于文艺家的文体及其形式的锤练外,而更重要的

  • 标签: 重要意义 相互联系 鉴别能力 外国文学作品 国家 社会效果
  • 简介:<正>《黛莱丝·德克罗》《黑夜的终止》是现代法国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两个卓越的中篇。这两个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的姊妹篇,通过对女主人公黛莱丝一生痛苦遭遇的淋漓尽致的描写,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私有观念对人性的压制扭曲,无情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蔽在夫妇之爱、亲子之爱等等温情脉脉的面纱下的赤裸裸的冷酷的利害关系,每个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都因无法挣脱这一旋涡的向心力而被卷入苦难深重的深渊。正是这种揭露抨击确立了莫里亚克创作的基调,使他的作品成为一幅巨大的

  • 标签: 莫里亚克 克罗 女主人公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 人性异化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荷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莎士比亚两位巨人的肩上才取得成功的。拜伦的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的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的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的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的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对普氏的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对普氏的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的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如果把唐宋诗中所咏及的历史人物作一个数量统计的话,贾谊王昭君多半是名列前茅的。对贾谊这位怀才不遇、哭泣而死的才子王昭君这位远嫁异国、至死未返的美女,诗人们不知倾洒了多少同情的泪水。那么,为什么贾、王二人的遭遇能叩动千载之后的诗人的心扉呢?事情应该先从古典诗歌的两个传统谈起。

  • 标签: 王昭君 贾谊 唐宋诗 咏史诗 王安石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