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道德与法治》是部颁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是初中学生必学的一门课,在落实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教学生知法、懂法,知荣辱、明事理显得格外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是逻辑性强,不乏有些枯燥?,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教师在教学时显得有心无力,如何学好、教好这门课程,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 现状及对策
  • 简介:《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使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水平形成和全面提升。初中生是青少年时期主要的成长阶段,这期间,学校与教师应重视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与法律知识,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我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与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努力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 标签: 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20世纪最后十年里,后现代主义一再被用来描述某种思想范式、时尚风格或学术方法。被约集于这一名称之下的现象斑驳陆离,对其名称本身的溯源与界定也是五花八门。这引起了笔者对这一课题的兴趣,随即着手对其中的代表人物,法国当代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利奥塔 元叙事 审美意识 文学理论
  • 简介:伽达默尔和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标签: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