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2 个结果
  • 简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自有殖民行为,就有对于殖民主义的批评,人类反殖思想历史悠久。”2014年6月,赵稀方教授主编的“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和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文学 疆域 历史由来 理论与实践
  • 简介:2010年5月21日,随着独秀作家研讨会的召开,宣告广西又一个作家的诞生。说它诞生,并不确切,因为独秀作家即广西师范大学作家,它由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求学、任教的作家所组成,而广西师范大学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了。这个作家冠名"独秀",是因为广西师范大学在桂林的独秀峰下办学的时间很长。

  • 标签: 作家群 精神家园 广西师范大学 2010年
  • 简介:提起云耀的名字,在广大观众中有些陌生;但是要提起电影《小花》,应当说是家喻户晓了。《小花》中那曲折感人的故事,创意独特、构图考究的摄影,“妹妹找歌泪花流”的凄美旋律,刘晓庆、陈冲、唐国强的一举成名,很多观众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云耀就是《小花》的摄影师之一。2000年岁末的一天午后,我受《电影创作》编辑部之托采访了他,借此机会,请您与我一起走近这位老艺术家。美好的回忆辉煌的成就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蒙古族艺术家,虽年逾花甲但仍然红光满面、精力旺盛。平易近人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而耿直坦荡则是他的人格魅力。我们的话题由他的身世与从影经历谈起,他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述半个多世纪的丰富经历──—:19

  • 标签: 摄影艺术 青藏高原 电影工作者 彩色还原 电影艺术 影片
  • 简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标签: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 简介:追寻着百年的文脉,呼吸着千年的荷香,沿着古莲池畔漫步。在这里,摒弃了一切喧嚣的市声,我被清幽的风抚慰着,流连于假山回廊间,任其荡涤世俗的心田,宛若曲水流觞。那一刻,内心温热,灵魂安宁。

  • 标签: 文脉 荷香 灵魂
  • 简介:仿佛已经遥远得像上世纪似的,确切些说,是上世纪末的1997年,我正式调人出版社不久,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杨天石先生。杨先生六十岁左右,身材挺拔,显露出南方人的精明睿智,依稀可见当年玉树临风的英姿。聊天中得知,杨先生在政协办的《团结报》上有一个“说谈史”专栏,

  • 标签: 说文 作者 丛书 中国社科院 《团结报》 出版社
  • 简介:"随便选出一位20-21世纪的汉字写作大师,以其代表作与韩愈的比较,你一定会发现:二者一为凤凰,一为鸱枭;一为兰芷,一为蒿萧;一为骐骥,一为罢驴,绝不可以同日而语.这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铁的事实."这是王澍在其(原载2002年第6期)一里所发出的高论.这段充满着强烈主观武断、不容置疑口气的话语,至少说明了这么一个事实:作者对于近一个世纪以来白话写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要么是完全无知,要么是干脆视而不见.

  • 标签: 《文言文的挽歌》 王澍 文学创作 语言 时代精神
  • 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建设搞笑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语言素养。

  • 标签: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
  • 简介:一、盗墓类小说概念及从中学生群体研究的意义盗墓类小说是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由纸媒正式出版的以盗墓为题材的具有惊悚、怪诞、玄幻风格的小说作品,代表作有《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盗墓类网络小说的研究力度还不大,可借鉴的资料较少,目前能够查到的文献有范鹏的《盗墓文学作品兴起的原因及问题现状分析》、朱婉莹的《论新世纪盗墓文学》。前者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原因,从好奇心理、寻宝心理和从众心理讨论了盗墓类小说与传统文化复兴趋势之间的关系。后者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社会因素,指出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是其生产的动力。二人的研究也都涉及了盗墓类小说的缺点,如结构混乱、整体水平不高等。类似文献还包括陶东风的《青春文学、玄幻文学与盗墓文学—“80后写作”举要》和马善梅的秽盗墓文学”兴起之源探索》等。

  • 标签: 小说作品 中学生 盗墓 阅读策略 现象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
  • 简介:提到北大荒知青作家,人们都自然想到“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到北大荒插队的知青作家,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就有来自全国各地志愿垦荒的青年队伍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从建国到文革后,国内纯文学期刊也大多刊登过这些文化青年、军旅作家、本地青年农民等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作为时代印记,这些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也曾为北大荒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位不可忽略。本文也将他们列为研究范围,借以体现北大荒知青作家的完整性和与《北方文学》的关联性。

  • 标签: 北大荒文学 《北方文学》 知青作家 作家群 “文革”期间 青年农民
  • 简介: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如何开创新时期文学事业的新局面,成为广大作家认真思考的问题。当我们认真审视广西师范大学多年文学发展历程时,发现独秀峰下集结了一大批老中青作家,他们在各个时期表现出独特的文学表现力。人们对这一学现象开始关心和关注,对其谱系和发展前景进行研究。所有伟大而独创的作家,以其伟大,以其独创为准,创造出各自的趣味来。本文笔者便试图对这一作家群体发表一些粗浅之见。

  • 标签: 作家群体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表现力 科学技术 世界范围 思想文化
  • 简介:中国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的高潮,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到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最初的佛经翻译浪潮是中国翻译史的开端,某种程度上它奠定了翻译的基础,其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翻译价值观对整个汉译的影响深远。本文主要研究佛经汉译“以明道”的翻译观的形成与价值,从佛经翻译方法角度分析翻译观的形成,从中国文化与佛学文化融合过程分析“以明道”的作用。

  • 标签: 文以明道 翻译方法 文化融合 翻译观
  • 简介: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今天,在山西战略转型的历史关头,又为创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和不竭源泉,成就出一个又一个晋风晋韵的创精品。在丰富滋养和精心雕凿下,承载着厚重文化的晋牌创产品,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嘉年华,正在成为宣传山西的文化载体。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永久珍藏的文化记忆。

  • 标签: 文化源 产品 厚重 中华文明史 战略转型 文化载体
  • 简介:耀同志:你和马季已多次评说相声滑坡的问题,今天又在报上看到了你的评论。每次你二人谈得都激动。我多次想写个信,慰问一下,不知道通信地点。曾在小报上给马季写过一封信,他可能没看到。我认为相声是个小场面大学问的艺术。他是讽刺艺术,振危释惫的艺术。我曾把你...

  • 标签: 相声艺术 周信芳 讽刺艺术 李尔 艺术表演形式 文化修养
  • 简介:<正>7月"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研究生班开班。7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研究生班开班仪式、"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研讨会"同天在华东师大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京、沪两地文学评论家,

  • 标签: 文艺评论 中国作协 路遥 中国小说学会 中国作家协会 曼氏亚洲文学奖
  • 简介:去年春上,进上海城,路过美术馆,并非特意地,看了冯骥才的画展。三进的展厅,挂的都是他的画。面对他的画,你得诧异一个人的才华可以有这样优越的弹性,从文学跨到美术,况且都达到出名的地步;你还得感叹个体人之间才能的悬殊差异。喜欢他那幅《构恩》。画面是河畔林中,薄烟淡雾,鸟雀临枝,静

  • 标签: 冯骥才 个体人 叶蔚林 叙述方式 艺术才华 静中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