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对现见韵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韵诗跟唐宋以来的禅宗语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便讨论了跟韵诗有关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
  • 简介: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用了不少《韵》佚文,据统计有144条。从文字、注音、释义三方面对这些佚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韵》原书的某些特点,也可以看出唐人修订《韵》的路径和方法,揭示出“增字、加训、刊谬”的具体情形。

  • 标签: 切韵 佛典经疏
  • 简介:<正>一引言《韵指掌图》相传为北宋学者兼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所作,长期以来被尊为等韵图的权舆。自明代起,就有学者怀疑此说,而清末邹特夫氏更提出确凿证据,指称此图为南宋产物,假托司马温公之名而已。既然传统的司马光作《韵指掌图》之说不可信,那么,此书究竟成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呢?关于作者与时代问题,赵(1934)董(1948)两位已有专文论及。根据他们的研究,我们现在都相信以下两点:(1)《韵指掌图》不是最早的韵图。它不但晚于《韵镜》和《七音略》,而且晚于

  • 标签: 指掌图 切韵 韵图 人声 方言 中原音韵
  • 简介:本文对韵目用字中的'同纽原则'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同纽原则'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表明音类相从的韵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读音,以提醒读者注意其差别;一是用来表明四声相配的韵之间具有相同的韵腹和韵尾,以提醒读者注意其联系.文中也对中古四声的来源以及汉语四声何以要到沈约时才能发现其存在等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切韵》 用字 韵尾 汉语 相同 中古
  • 简介:慧琳《一经音义》存在文字讹错的情况。勘正这些讹失,对深化慧琳音义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慧琳 《一切经音义》 校勘
  • 简介:<正>1关于知、庄、章组的关系1.1.0高本汉先生有个关于中古音舌齿音声母关系的著名的比例式(高[1]32页):t(端):知=tu(精):照知:照=t:is但照组在《韵》实分庄、章两组,他于是以庄组为硬音,章组为腭化音,知组也是腭

  • 标签: 切韵 翘舌音 舌叶音 知组 组声母 介音
  • 简介:摘要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一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在“圆锥的认识”时也起到了一个极好的铺垫作用。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说“每组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觉一下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1、圆锥有几个面?2、底面是什么形状的?3、侧面是什么面?4、圆锥的尖顶叫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通过用手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小学 数学 有利因素 学习 情感 调动
  • 简介: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蜀刻《论语注疏》十卷,附释文。拿此蜀刻《论语注疏》所附释文与清内府宋本《论语释文》对勘,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异文,可补校、订正黄焯先生《经典释文汇校》所考各本之误。同时,据此本的音异文,也可证邵荣芬先生《论语释文》中所列的部分重音音是文献传抄所造成的讹误。

  • 标签: 《经典释文》 异文 重音音切
  • 简介: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韵》427个反切上字分属51声类,自成系统,在对前代《韵》系韵书的继承中有自己的创新。

  • 标签: 《裴韵》 《王三》 反切上字
  • 简介:唐释慧琳《一经音义》中有5条转注材料同时注明了会意的性质。转注字的特点是:(1)构件组合关系的历时性;(2)意义的继承性;(3)结构类型的形声化。标识会意是《说文》影响慧琳的结果,标识转注是慧琳自己的主张。

  • 标签: 慧琳 一切经音义 转注 会意
  • 简介:以自名器为依据,从器物所属、出土时地、名发展源流、古今学者论述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春秋青铜器名zheng、盆、盏、dan等,认为这四个名都是方言.

  • 标签: ZHENG dan 方言
  • 简介:中国文明肇始于先秦时期,而图像文化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曾多次展现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玉石与装饰品等器物之上。本文选取这个时期图像文化的代表性载体——青铜器为研究对象,以此审视青铜器之"象"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与象征性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试图搭建一个以青铜器之"象"观"文化"符号的整体性思考框架,并对此作进一步探析。

  • 标签: 夏商周 青铜时代 文化符号 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