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但是,由于生态评价和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使这一重要原则成为一纸空谈.本文认为要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做到:第一,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及布局的方案;第二,在具体项目的设计中,必须详细说明生态建设的目标、措施和阶段性的评价方案;第三,土地开发整理后的新增土地的利用可以多样化.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是增加耕地,但是耕地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个阶段土地增加性质不同,宜耕则耕,宜鱼则鱼,宜牧则牧,同时还应当全盘考虑区域土地占补平衡.
简介: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4年的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中提取贵阳水源地三大水库水源涵养地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景观指数法进行水源地土地覆被格局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以三大水库为中心的水源涵养地总面积为127584.63hm;旱地、水田和建设用地三种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严重的用地类型占研究总面积的59.91%,而林地和灌草地占33.71%,若单独考虑林地,则仅占总面积的22.60%,斑块大小上仅具有相对较大的,平均斑块面积为4.49hm;旱地具有最高优势度,是人类生产活动导致大斑块耕作所致;综上所述,林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具有一定难度;灌草地破碎化严重,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不大,可以考虑对灌草地的林地化改造,部分实现原有林地的连接,扩大林地面积。
简介: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分层logit模型.研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土地利用特征以及出行属性等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同时,通过计算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的直接弹性和交叉弹性分析它们对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化的出行方式在居住可达性和就业可达性高的区域更加具有吸引力,小汽车拥有者更加偏向于选择小汽车出行;相对出行费用而言,选择公交与地铁的居民对出行时间更加敏感;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政策的有效结合有助于缓解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引起的交通拥堵水平.
简介:土地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不仅是乡民生活世界重要的生产性资源,而且是乡民精神世界重要的精神性活动空间。乡民土地观涵盖了乡民的土地财产观、土地商品观、土地家族观等诸多内容,是乡民经济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白,折射了土地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性意义。清水江土地文书,并非是简单体现乡民经济性的一般性交往关系,而且还更深一层地体现了乡民交易中的文化传统性。清水江文书中的土地买卖关系,客观地反映了乡土社会中的亲戚关系和血缘关系,交易活动或过程显示了乡土社会中买卖双方彼此具有"熟悉"的特点,乃是宗族内部或外戚之间的"熟人"交易。人地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的社会关系,以人地关系为视角来研究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剖析其运作理念与运作机制,可以为当今的中国乡村建设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与运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