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曾经写过一篇童话《长生不老》,写的是三姐妹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的故事:大姐相信生命在于运动,于是她变成了风和水;二姐相信生命在于静止,于是她变成了化石和尘土;最小的妹妹在家里等待着姐姐们的归来,她一边等待一边生活,她恋爱、结婚,她衰老、死去。
简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繁富和文化的逐渐发达,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她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当代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价值在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困惑走向比较,并最终选择回归以及试图超越自我,这是他们精神"寻根"的痛苦而艰辛的心路历程,也是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文化建构中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简介:2014年11月30日,"中原论坛启动仪式暨周大新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郑州师范学院共同举办,旨在促进中原作家作品研究,繁荣当代文学、文化事业。首届"中原论坛"的主题为"周大新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与会人员包括周大新、李洱、南丁、李佩甫等著名作家、评论家。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于向英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对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的创作进行深入、全面的研讨。
简介: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生态思想迅速发展,关于深层生态学、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正义论的著作大量涌现,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文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台湾原住民的当代文学创作出发,概括和阐发原住民独特的生态智慧,并与西方主流的生态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突显出原住民生态现在生态文化的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
简介:作为英美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艾略特通过大量用典、戏仿、戏剧独白等写作方式,使其作品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与传统相一致”的理论观点相吻合,但他的作品却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背离了他本人所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文学理论。本文拟通过分析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以及《荒原》等深入探讨他的诗歌与他的文学创作原则的离合。
简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五四理性、农民情怀和中共宣传干部身份是影响赵树理及其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三种因素,三种因素的特殊组合是赵树理文学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造就了这位引领一代风骚的文坛巨匠。
简介: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可以根据其作品主题大致分为两类,移民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和国内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浪潮的见证者。他们都是生活贫苦的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境况的描写以及人性心理的描摹,展现出这些边缘人物生活的窘迫,人性的本真或扭曲,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海外移民的双重影响,力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对最具矛盾深刻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予以真实展现与深入剖析。
简介: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来看都滋生悲剧的时代,张爱玲以其融贯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和风格而屹立于文艺之园。从现代悲剧观方面来考察,可看出张爱玲的悲剧作品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悲剧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悲剧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张爱玲的独特悲剧创作也为世界性现代悲剧内涵的扩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简介:孤独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无情地折磨着作家敏感的心灵,又赐予作家创作的丰收.它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动力、情感与境界.孤独产生的原因蕴含了自由、创新、责任、生命等丰富的意蕴,成为作品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源泉.
简介:摘要:
简介:
简介: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于我们做好专业性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典型论文分析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他人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习其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以期在今后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可以以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前行,产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简介:时代情绪、个性特质、湖湘文化的传统共同造就了叶紫功利性的期待视野,其政治倾向性与其创作个性达到了完美的有机统一。本文从文艺理念、美学品格、小说诗学等方面论述了作家后期创作的拓展与俄苏文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影响和借鉴,而且是在相同思想基础上的共通和响应。
简介: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有着一些相似的创作动机和意图,形成了女性与自我、女性与爱情、女性与社会、女性与命运等较为固定的创作母题,并附丽了中国文化的浓重色彩.
简介:学者从事文学创作,这是大学中文系的传统,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这样的传统正走向式微。值得庆幸的是,在岭南师范学院聚集了一群未曾放弃文学梦想的学人,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创作出了不少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将学者们内心的文学情结鲜明彰显。
简介:本文通过对新文学初期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作家创作的特质及其差异性的横向思考与多向审视,简要地勾画出了五四以来女性文学创作产生、流变的轨迹,探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
简介:摘要:舞蹈创作的重要步骤是选材、立意、结构、编舞,然而当下作品,如目前一些娱乐节目的舞蹈作品编创会按照一步一步的进行编创。选材是舞蹈作品的基石与根源,立意是舞蹈作品的灵魂与命脉,结构是舞蹈作品的框架与支撑,编舞是舞蹈作品的表达与呈现,排练合成是舞蹈作品的全面表达。我们应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切实做好这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彰显所创舞蹈的灵魂和魅力。舞蹈创作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帮助,更需要实践与作品的证实,需要创新。提出舞蹈创作所呈现的趋势与缺失,作品注重动作技术,忽视了作品内容的创新性。呼吁舞蹈创作深入生活,有所创新。与时代气息联系,反映现实社会问题。
简介:时代造就文学。建国后,中国的社会迅速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作为描写生活、反映生活并推动生活前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同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十七年”中,女作家同男作家一样,把笔触伸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采用各种文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虽然不像“五四”时期和八、九十年代那样形成中国女性文学的高潮,但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从杨沫的《青春之歌》、草明的《乘风破浪》、茹志鹃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等的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度之大便可知之。
简介: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文化知识储备的日益提升,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和文化彼此沟通互相融合,并朝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不断前行。新闻创作内容地优质与否是决定着能否可以留住受众,以及提高新闻阅读率的关键因素,虽然新闻创作与文学写作的所属范略并不相同,但是两者都依附于语言的表达艺术,在写作上存在着相贯相通的特点。就文学作品而言,它是利用语言文字手法把客观事实加以形象化,在新闻创作中恰当地使用文学写作手法,能够在保证新闻创作真实性地客观基础上提高创作的可读性和艺术渲染,从而起到引发群众阅读的目的,可以更好的实现创作产生的社会效果。
有根的故事才有生命-在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会议上的发言
民族审美心理的回归与超越——论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
“中原论坛启动仪式暨周大新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
危机的发明与走向“现代派”之路——论施蛰存及其友人的早期普罗文学创作
对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呼应与回问——论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想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及《荒原》分析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与其文学创作理论的离合
五四理性·农民情怀·中共宣传干部——试谈以上三种因素对赵树理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兼容与离间——从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审视其文学创作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与五四文学
作家的孤独与文学的创作
阅读与创作并行:提升文学素养与创作能力的实践探索
校园文学之绝句小说创作初探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看《论疾病体验视阈下的堀辰雄文学创作——以为例》
叶紫后期创作与俄苏文学初探
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母题
学者的文学情结——谈“岭南创作文丛”
新文学初期女性作家创作散论
浅谈舞蹈创作与文学形象的舞蹈重塑
论“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创作倾向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