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国际私法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并很快席卷全球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它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后,很快在中国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赞同者和反对者的声音同样响亮而有力.①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际私法 法学研究 价值观念 “叙事性规范” 法律文化
  • 简介:在罗马法上,要物合同是当事人期望以"给物"的模式产生债的协议。"给物"是其发生根据,"协议"是当事人产生此债的目的性要素。关于何谓要物合同,罗马法上要物合同所具备的合同属性及其成立所涉及的客观方面交付物与主观方面当事人达成合意这些元素仍为现代法提供了不少启示。如果以此为据评论当前的学术主张,可以看到主张要物合同不是合同的学说以及认为交付乃要物合同的生效要件的学说皆欠缺说服力。实际上,要物合同无非是通过交付达成的合意。由是观之,要物合同与合意主义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冲突。

  • 标签: 要物合同 罗马法 成立结构 合意主义
  • 简介:我国民事审判制度变革,不仅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关,更与文化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我国传统诉讼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主要反映在:第一,权利意识的复识;第二,平等意识的增强;第三,正当性意识的转变;第四,非诉意识的退却。这种变迁可能与旧的民事审判制度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对我国民事审判制度带来的影响:牵引与诱变。

  • 标签: 诉讼文化 文化变迁 民事审判制度 冲突 制度变革
  • 简介:信息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它与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也有其基本属性。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新标志。信息化是公安侦查工作必须依靠的手段,是公安侦查科技发展的基础,是侦查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公开行政、公开执法的主要措施。侦查信息化是侦查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化侦查员”是侦查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 标签: 信息 侦查信息 公安信息
  • 简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须臾不能脱离法律制度,其中经济法尤为重要。基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法”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经济体系的复杂结构由多个层面的诸多要素构成,需要经济法的有力支撑;经济体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需要经济法的促进和保障。因此,经济法对于经济体系的现代化不可或缺,应弥补实践中忽视经济法相关功能的缺失。此外,还应将公共经济纳入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等多重二元结构的优化,并在法治框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既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以及整体现代化,又有助于拓展经济法的发展理论和法治理论,深化发展法学的研究。

  • 标签: 现代化 经济体系 经济法 功能补缺
  • 简介:<正>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議宣言正确地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主要的危險是修正主义,或者說右傾机会主义。它是資产阶級意識形态的表現,它麻痺工人阶級的革命意志,要求保存或者恢复資本主义。”宣言还特別着重地指出:“現代修正主义企图誹謗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偉大学說,說它是‘过了时的’,似乎目前对于社会发展已經丧失了意义。修正主义者力图腐蝕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破坏工人阶阶和劳动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他們否認在从資本主义向社会

  • 标签: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发展 前条件 意志 列宁主义 国家消亡
  • 简介:<正>作为国际关系调节器的国际法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纵观国际法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由于其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国际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本文拟从理论上探讨国际法历史发展分期的依据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 标签: 现代国际法 理论探讨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关系 国际法规范 国际经济关系
  • 简介:权力是一种政治资源,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由于资源所固有的稀缺性,导致了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的分离,从而使现今的民主演变为选举精英的民主;另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国家这一“大家长”有可能过多地干预权力。为了防止这一恶果,法治和道德因素成了限制精英权力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权力 界限 民主 法治
  • 简介:现代法治的基本品格是形式理性与形式正义。有学者认为,法治的形式方面的要求本身并不包含价值评判。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法律的普遍性、至上性和运作的可靠性这些“形式主义”的特征不仅仅是现代法治的外部特征,而且它们与形式平等、形式主义这种价值取向是相统一的,是形式正义这种价值倾向的体现与表征。形式理性的法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它仍应为我国法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 标签: 价值取向 现代法治 形式理性 形式主义 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 简介:法治、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成为了中国社会建构的理想蓝图,通过法律移植的立法过程也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各种张力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事实与规则、建构与自生、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地方主义与普适主义等范畴的紧张关系之中。在加入了全球化这一变量之后,这些张力与困境表现出更为复杂的面向,只有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不同的认同——伦理一政治认同与道德一权利认同,才有可能缓和甚至消除法律移植所带来的各种困境。

  • 标签: 法律移植 困境 现代性 全球化 中国语境
  • 简介:狄骥提出了现代公法的重要命题,认为现代国家职能已经发生或者应当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主权的统治到为公众服务。狄骥细致地分析这一变迁的理论前提和表现,探讨这一理念的变化对公法体系,尤其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的深远影响;但由于狄骥仍立足于现代性浪潮中,对其理论重构过程也只是批判性地继受的过程。

  • 标签: 狄骥主权 公共服务 公法体系
  • 简介:按:2012年6月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中华文明通论”在未来中华文明的建设路径的思考中,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陈明,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丛日云三位教授在昌平校区的礼堂会讲。三位教授志同道异,各抒己见,发人深思,也进一步激起学子们对中华文明未来命运和发展路径的新思考。此次三篇稿子,即是在三位讲稿基础上的一个修订版。

  • 标签: 中华文明 儒教 梁启超 新民 民主宪政制度 文化传统
  • 简介: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国民法典草案(审议稿)”进行了“一审”(以下简称民法一审稿),意味着民法典制定正式提上立法日程。此后,促生了多部学者版“民法典建议稿”。

  • 标签: 民法典 制定 现代化转型 立法
  • 简介: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深蒂固并暴露出诸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建构现代法治理念,对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封建专制 法律文化 现代法治理念 中国 法律制度
  • 简介:人民调解是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纠纷解决机制。相对于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来说,人民调解是国家正式权力与民间非正式权力之间的中间地带,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交汇与互动,是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第三领域。纵观人民调解的历史变迁,从政治功能逐渐向社会功能转变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人民调解的未来定位应该是纠纷解决机制第三领域中国家与社会纠纷解决权的良性互动。

  • 标签: 公力救济 人民调解 第三领域 纠纷解决权
  • 简介: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狱政管理是我国传统的监狱三大改造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罪犯心理矫治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出现的又一重要改造手段,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监狱管理 心理矫治 改造 罪犯心理
  • 简介:反致制度是国际私法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也是颇具争议的制度。结合当代国际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透过对反致制度的功能解析和理论分歧,反致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并发挥辅助性调节冲突的作用。制定我国反致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国际私法发展的实际需要。

  • 标签: 反致制度 法律冲突 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