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的主流用语,对检察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渐成为衡量检察执法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各地检察机关在实践三合一的道路上,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借用法哲学中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理论,对检察工作三个效果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实现路径展开探讨,以期对检察实践有所裨益。

  • 标签: 应然 实然 路径选择 检察工作 三效合一
  • 简介:本文主要在探讨辅助参加与法院职权通知之效力。在辅助参加效力部分,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1项规定,参加人对于其所辅助之当事人,不得主张本诉讼之裁判不当。但参加人因参加时诉讼之程度或因该当事人之行为,不能用攻击或防御方法,或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不用参加人所不知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者,不在此限。本条第1项之规定于台湾"民事诉讼法"2003年2月7日修法时并未修正。辅助参加人参加后之效果为何,于他造当事人与辅助参加人之间可

  • 标签: 既判力 民事诉讼法 防御方 重大过失 台湾地区 诉讼标的
  • 简介:2009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逮捕的规定(试行)》(简称《规定》),对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程序改革作出了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本文结合基层检察实践,简要分析一下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逮捕这一改革措施运行以来实践中取得的成效、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求对检察工作实践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检察机关 自侦案件 逮捕权
  • 简介:我国预决效力条款即指《民事证据规定》[1]第9条第1款第4项和第2款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该条文的适用并未局限在'生效裁判已确认事实'的证明作用上,反而往往与既判力的积极作用紧密关联甚至相互混淆。从前诉裁判对后诉的影响这一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去理解预决效力条款的内涵,可以窥见我国预决效力条款存在对预决事实的外延未予明晰、对预决效力在前后两诉当事人不一致时能否适用未作规定等两方面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释》[2]第30条借鉴了争点理论的若干合理内核和精细设计,对预决效力的客观范围和主观范围均予以明晰。我们在完善预决效力条款时也应循此思路,对预决效力条款进行目的论限缩,合理划定预决效力的主体界限和客体界限,进而实质上制约预决效力的滥用。

  • 标签: 预决事实 预决效力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争点效
  • 简介:在祖国最西部的巴尔鲁克山与塔尔巴哈台山之间近130公里的中哈国境线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叶尔盖垦区的4个边境团场在此屯垦戍边。40多年来,三代军垦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如今他们借西部大开的历史机遇,把团场建成了花园式的小城镇,农场职工的生活也一天天的富裕起采。然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在这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牧团场,土地是赖以生存的

  • 标签: 垦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检察院 职务犯罪 犯罪预防
  • 简介:晋州市人民法院党组紧密结合审判执行业务实际,立足于“四个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打破“执行难”困局,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新华社、《法制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该法院被晋州市委评为践行“三严三实”标兵单位,原院长纪兰牛被河北省法院授予“邹碧华式先进人物”荣誉称号。

  • 标签: 人民法院 晋州市 河北省 《法制日报》 “执行难” 社会效果
  • 简介:目次一、前言二、基本案情(一)事实概要(二)争议焦点(三)判决理由三、案例评析(一)焦点问题提炼(二)立法学说概况(三)在先司法实践(四)本案判决的法律构成四、结语一、前言所谓代物清偿,是指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原定给付,而使债之关系归于消灭的现象。〔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尚无代物清偿之明文规定,但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 标签: 代物清偿 代物清偿合同 实践性合同 诺成性合同
  • 简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对等是公平原则的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却存在着第三人权责不对称的问题,其中参加的缺失是其典型表现。生效裁判对非当事人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产生何种效力,在立法上缺乏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或者适用既判力、或者适用事实预决效力。然而,参加诉讼的第三人与当事人、一般的案外人在诉讼地位与诉讼权利方面均不相同,使其与当事人或一般案外人承受相同的裁判效力具有不对称性。为此,我国亦有必要构建参加制度,在借鉴域外参加制度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考察参加与既判力、预决效力的差异,以确定我国参加的特征与适用范围。

  • 标签: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权责对称 参加效 既判力 预决效力
  •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关于判决效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既判力展开,既判力的主观相对性原则也已逐渐得到确认,然而对相对性原则始终造成冲击的既判力主观扩张的范围问题,始终未能在我国实体法的基础上、以司法实践中真正存在的中国问题为导向得到彻底的解决,在学说上也存在'反射'这样还未得到清晰界定的概念。主流观点坚持认为既判力只是一种程序性效力,然而,它事实上会对实体法律关系产生影响,且由于某些实体法规范的存在,判决会对实体牵连关系第三人产生效力。通过对比较法资料如德国与日本既判力扩张的范围、以及理论中主张的'反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我国涉及判决对第三人效力的法律规范进行梳理,可将判决对第三人发生的效力分为既判力扩张与判决对实体牵连关系第三人效力这两种类型,后者对于解决中国问题与中国困境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因此着重对后者涉及的规范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确定其应有的效力内容及范围。对这后一种效力不妨使用'反射'这一概念来表述,但有必要对日本学者提出的反射理论进行分析和改造,结合我国实体法规范和实践的需要确定其在判决效力体系中的地位。

  • 标签: 判决效力 实体牵连关系第三人 既判力 既判力扩张 反射效
  • 简介:在审判实践中,行政机关提交的证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人民法院不得不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从而自发形成了一项非正式制度。它在运行中呈现四个特点,即证据存在问题的案件比率高、适用补救的案件数量多、问题补救以法院动仪居多、以补救程序性问题为主。这一非正式制度之所以在实践中大行其道,主要是这一机制符合社会的需求、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符合比例原则、符合一般法律精神。但是在实际运作中,这一非正式制度存在认定标准混乱、补救依据缺失、补救程序不一、补救效果模糊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我国应当在坚持社会接受、诉讼经济、程序底线、明确统一四个原则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明确问题证据的认定标准、问题证据的外延、问题补救时间、问题补救动仪主体、补救方式以及补救效果,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 标签: 行政诉讼 瑕疵证据 补救规则
  • 简介:3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主持召开最高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孟建柱同志在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他强调,各级检察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孟建柱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强化领导责任,亲力亲为抓改革落实;强化督察问,推动改革精准落地,确保按时完成中央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

  • 标签: 司法体制改革 改革任务 领导责任 总书记 习近平 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