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曾在苏联生活约50年的俄学者弗拉基米尔·什拉彭托赫(1979年移居美国)撰写的《苏联是一个正常的极权社会》一文,发表在英国《共产主义研究和过渡政治学杂志》第15卷第4期(1999年12月)。文章认为,若剔除道德评价,可知苏联是“正常的”(normal)极权社会;并且认为是改革的尝试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其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苏联 美国学者 1979年 1999年 州立大学 共产主义
  • 简介:本土导向包括外来事物本土化和本土经验规范化两个部分。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导向既包括外来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后的适应变化,也包括中国社会服务经验对社会工作的领悟、借鉴和融汇;这些都可在对象、主体、目标、技术和伦理上予以体现。过去十年,上海社会工作实践稳步发展。其伦理主要遵从外来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其对象、主体、目标和方法则多模仿学习外来经验。该实践融合了外来经验本土化和本土服务规范化的品性,但本土化品性稍强。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在上海还是"准专业"。基于SWOT框架,上海社会工作体现出"环境充满机会而人员弱点明显"的特性,需要达观认识境外经验,清醒把握本土环境,依托社会工作智慧促进本土导向的未来发展。

  • 标签: 社会工作 实践 本土导向
  • 简介:当世界走进了21世纪,青年的成长土壤正面临着空前的转变,在急剧转折环境中生活极具挑战,既充满着机遇,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不少青年更会产生迷惘、焦虑、孤立、无能、无助感,甚至出现反社会、异常心理、精神与行为问题,需要适切的社会政策与实务介入,帮助他们做好适应准备。

  • 标签: 青年研究 国际 世代 21世纪 不确定性 异常心理
  • 简介:青年研究内卷化、碎片化与泛政治化之学理困境的形成,与青年研究方法论局限攸关;突破及超越青年研究现有学理困境,除需要实现从对策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从同一性研究向批判性研究和从结构化研究向过程性研究转变外,更要立基于方法论层面,在田野中书写、以“田野的灵感”促推青年研究接地气、显灵气。青年研究应以青年研究方法突围为中心,通过田野研究,把握青年研究的最佳方法切口。这有助于人们进入青年的生活世界,在青年的生活世界中“设身处地”地观察、阅读和理解青年,在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等大环境中去理解青年,从而推动青年研究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 标签: 青年研究 方法 田野
  • 简介: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包括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始终是党领导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自觉服务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坚持符合本土实际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平台在城乡基层社区。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应当继续自觉服务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特别注意正确的政治性,应当坚持发挥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应当主动服务城乡基层社区,应当积极建构本土专业理论。只有在自信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才能既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独特贡献,也为丰富国际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作出独特贡献。

  • 标签: 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 中国特色 发展思考
  • 简介:青年文化与消费市场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意识形态。丹麦和格陵兰岛青年消费者的现状表明,这种跨国界的市场意识形态体现为身份认同、核心-边陲以及青年文化消费方式等三种结构性共性与差异。研究中所展示的青年文化的多样性,超越了以往对青年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同质化趋向的认识,同时也突破了青年研究本土化的局限。

  • 标签: 青少年消费者 跨文化研究 文化理论与分析 市场细分 人类学
  • 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既要采用国际社会工作的分析范式,也要注重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经验研究,这使本土化和国际化问题的讨论成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议题。"本土化和国际化"问题争议的实质在于学科化和有效性的矛盾。随着学科的发展,两者的边界会不断推移并日益模糊。基于这一立场来展开跨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两岸三地社会工作发展进程各具特色,但各地所反映的发展趋势具有共同性。这些经验为我们展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对拓展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研究的议题领域具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青少年社会工作 本土化 国际化 社会管理
  • 简介: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绝非一篇小文章能说得清楚的。‘但此文的目的和意义可能更在于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一起思考解决。

  • 标签: 全球化背景 志愿精神 本土化 文化
  • 简介:生命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近二十年,但尚未形成可普及推广的课程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本土生命教育课程缺乏核心内容和目标。基于过去十五年的文献回顾发现,本土生命教育课程在内容和目标上有三个核心要素,包括:一、现实生命的教育内容(身、心、社、物);二、超越生命的教育内容(信仰、道德、审美、死亡);三、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丰富生命知识、体验生命情感、提升生命价值、培养生命能力)。可以借鉴这些核心要素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对传统课程的渗透。

  • 标签: 生命教育 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