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三农”问题是困扰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难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农民利益,落实到基层的效果如何,以及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会不会出现问题,必须回到实际中去检验。近几年来。国家进行的规模较大的减轻农民负担的工程中,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电纲改造最为典型。农村税费改革和电网改造两项宏观政策的绩效和遇到的问题,与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相符?政策成本有多大?政策是否可持续?这些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带着这些疑问,本次调研以安徽省定远县为对象,综合考察税费改革和电网改造两个工程的实际效果,探察存在的问题。在一个理论框架下。从缓解“三农”问题宏观层面讨论国家扶农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和协调关系。调研过程申,我们采用领导访谈、实地考察和问卷发放的形式.走访了定远县分管财税和工业的两位副县长,到农业、财政、电力等具体部门详细了解情况,实地深入两个乡镇的政府、走访三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在全县37个乡镇平均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本文对比了税费改革和电网改造的绩效,井从实施方式、改革成本、实质效益三个角度对适两种减负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新形势下有关“三农”问题政策制定的四点结论。
简介:内容概要本书由资深国际事务专栏作家,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张剑荆所著,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作序。该书从全球视野登高望远,在人类历史文明大背景下对中国崛起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最终落败的国家,其失败不是因为制度生产不了足够的力量,就是制度生产不了控制,有时二者必居其一,有时则两者同在。对于21世纪的中国而言,如何对待和使用自己新获得的力量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府绩效的内部主观评价是否会受到一些情景化因素和评价者个体特征的显著影响而扭曲。在B.Stipak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本土情景化变量对其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对安徽省85个乡镇的领导班子成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绩效内部主观评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内部主观评价者的人口学特征对其主观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与政府内部普通工作人员相比,领导班子成员会故意夸大政府绩效;普通工作人员与主要领导者的个人关系可能会干扰其对政府绩效的公正评价。文章得出结论认为,进行政府绩效内部主观评价,如果能控制一些情景化的因素,其评价结果不会随着评价者的人口学特征而产生较大波动,是基本稳定、有效和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