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的《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的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的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对当代大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国际主义意识、生态平衡意识、个人意识增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凸显;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剧.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意识出现弱化.在经济多元、政治多级、文化多样的全球化背景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 标签: 全球化 大学生 观念影响 对策
  • 简介:本文剖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WTO 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 风险投资机制 人才 知识产权
  • 简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现在国际间的竞争,核心是在高新技术上的较量。江苏经济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根据世界经济、科技环境江苏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高新技术发展对策,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科技投入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趋势 江苏 科技成果转化
  • 简介:全文旨在探究《尚书·尧典》所述“五教”的真正意涵,并提出吾人对其应有的认识。首先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说法,认为“五教”之所指,应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之教为确诂。其次则指出在近代以来,对五伦之教的一片挞伐声中,仍有加以肯定,但也提出检讨者,因以贺麟、李国鼎两人之说为例,介绍其所持的观点。最后则谨就所知,提出两破即破除两种误解、两立即建立两种正确认识,以澄清对五伦之教的质疑,揭示五伦之教的真谛。期待大家能正面看待五伦之教,使其继续发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 标签: 五伦之教 贺麟 李国鼎 类推 合乎情理
  • 简介: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质量保证框架主要质量体系要素何於纲杨建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宏观环境由紧变松,以及住房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九七”香港回归等,房地产必将出现一个发展高潮。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9000《质...

  • 标签: 房地产开发企业 质量保证模式 质量体系要素 可行性研究 质量管理 拆迁安置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仁”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的发现和释读,使人们看到了“仁”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身心]”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
  • 简介:无论是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的张力来看,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一次是从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那样的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的个人这样的有限主体的翻转;另一次则是从人出发的“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的“科学逻辑”的翻转。旁观者的理论哲学方式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般进路;行动者眼光的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文章描述了生育意愿抉择理论,介绍了欧美中国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分析了二者悖离的原因,探讨了西方的研究对我国未来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和生育政策的走向的启示。

  • 标签: 生育意愿 生育行为 发达国家 中国 生育政策
  • 简介:作为代表性的先秦著作之一,《管子》在西方国家的研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能全面、系统、终其一生来研究、翻译《管子》的,恐怕只有美国汉学家李克一人.李克教授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专注于《管子》的研究、翻译,通过对这一历程的梳理,可以按其不同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旨在对李克教授表示敬意,同时唤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管子》的英译海外传播情况.

  • 标签: 《管子》英译 李克 研究历程 典籍传播
  • 简介:关学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的《关学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学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的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学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学史的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的与关学思想史相关的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蒙文通通过探讨今文经学的革命说,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评了晚清《公羊》学讲改制而不讲革命之说,并对晚清《公羊》学的思想渊源——西汉董仲舒今文学亦提出批评。从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以来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对经学的深刻影响。

  • 标签: 蒙文通 晚清《公羊》学 董仲舒 革命说 政治 经学
  • 简介:中国文艺的“道统”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文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电影这种艺术形态尽管是舶来品,一经传到中国,使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消解而使之中国化。电影通过迎合传统的艺术观念,继承了功能目的论的艺术理论观,从文以载道的艺术观念出发来把握电影作品和电影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一代代电影人所追求的,不是改良社会,唤起民众,挽救危亡,就是关注民族生存,思考人类命运这类极为崇高的人生目的。注重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载道传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张扬。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艺术理论的关怀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叙事智慧。

  • 标签: 载道 道统观念 电影
  • 简介:8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等出席成立大会。本届“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3—2017年,主任委员由韩震教授担任,秘书长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担任,委员会由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44位专家组成。

  • 标签: 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哲学 成立大会 高等学校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10月25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刘放桐教授的40余位学生齐聚上海,祝贺刘放桐教授执教60周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和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了会议。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江怡代表学会致辞。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主持。

  • 标签: 哲学教学 回顾与前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学术成就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简介:11月1-4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ChristChurch)召开。来自英国、美国、中国、韩国、斯洛文尼亚、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赴会。英国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哲学系约翰·布鲁姆教授代表英国道德哲学界致开幕辞。会议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本体论的道德哲学新儒学的开展。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强调,要建立一套以本体形上学为基础的新的儒学价值体系。中国四川大学麻尧宾教授指出儒家的“自我”观念与道德性之衡定的关系的重要性。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道德哲学 牛津大学 新儒学 成立大会 学会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