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中国对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进行新阶段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从目标维度来看,是中国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际形象,增进国际理解,贡献全球治理智慧;从内容维度来看,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认识;从战略维度来看,需要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营造和谐的传播环境;从策略维度来看,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扩充多元传播主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价值观 国际传播
  • 简介: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关系,从回顾"五四"后三个三十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总结了九十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文艺规律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尔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尔。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尔主义的而是非黑格尔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虽然现代社会体制肇始于西方,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制也在日益成熟,并且在价值取向和次级制度等方面开始显现出一些中国特色。现代社会体制建设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任务。未来需要在思维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实现社会体制建设重心的转向,最终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体制。

  • 标签: 社会体制 中国特色 价值取向
  • 简介:世界是从多个国际体系和多样文明共存演变到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再向一个多样文明比较平等共存的全球性世界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紧密相连,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中华文明的复兴为旨归,要以文明的方式克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体系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兴衰决定着国际体系的兴衰和转型。中华文明的复兴将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会对国际体系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将给国际体系带来新的理念,引起国际力量结构的调整,促进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 标签: 文明对话 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对外战略
  • 简介: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决定着夺取了政权的共产党不可能使国家很快地走向消亡,权力的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还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两难,这就更加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今天更需要担心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我们能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来统领全局,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能不能在权力和资本面前坚守自己的信仰与操守。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包容性上。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引导不力的问题,这种引导根本上应当是实际利益上的引导,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安排。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意识形态的引领还必须十分注意方法。

  • 标签: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引领 包容
  • 简介:随着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为代表的多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媒体功能大大加强。媒体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着越采越重要的影响,社会进入以各类信息传播与互动为主导的资讯时代。资讯时代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出经济、政治与社会外在的透明度与传播特性,还催生了其科学、民主与合理的内动机制。资讯时代向中国传统的行政提出了挑战,也呼唤其进行积极的变革,以实现行政与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标签: 资讯时代 行政变革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吹响了进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这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学术史研究
  • 简介: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梦,但首要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梦”既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生动体现,也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辈们不懈奋斗和求索的光荣传统。朱德早期探寻“中国梦”的历程可以分为发端、求索、追寻、筑聚四个阶段,期间他由一位爱国主义者、旧民主主义者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树立了道路探索的生动例证。朱德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共圆“中国梦”需要汲取的精神力量。

  • 标签: 朱德 “中国梦” 民族独立 富强 社会主义
  • 简介:1947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二十六周年大会上,周恩来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有五个特点:“一是最彻底的革命的党,二是群众的党,三是武装的党,四是有理论的党,五是团结的党”〔1〕。这五个特点,正是我们党的五大优点,也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优势,是党能够领导中国...

  • 标签: 中国共产 周恩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工人阶级 毛泽东思想
  • 简介:利用外资来建设新中国一度是中国党和政府的既定政策。只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受苏联逼债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逐步放弃了利用外资的设想。利用外资遂成为社会主义的禁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党和政府逐渐恢复了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并最终在1978年重新确立起利用外资政策,打破了对外引进的禁区。

  • 标签: 1978年 利用外资政策 突破禁区
  • 简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探索,是李达经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李达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为主线,以帝国主义侵入为标志,围绕着帝国主义侵入前即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的性质、帝国主义侵入后中国近代经济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展开论述,清晰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态,正确地评估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李达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探索过程中,有力地驳斥了托陈取消派、新生命派、动力派的错误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坚持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研究方法和广义经济学的立场,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 标签: 李达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
  • 简介:提升软实力既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当前,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遭逢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升我国软实力,为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积极创造条件。

  • 标签: 软实力 中国 和平发展
  • 简介: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忧国忧民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忧民思想与其坚守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改善民生的一切作为都体现了这个根本宗旨。由于民生问题的动态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民思想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就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忧民思想的不同表征。

  • 标签: 中国共产党人 民生 忧患
  • 简介:我国学术界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视阈,即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后马克思主义流派,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学关注的结果,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底蕴的生态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上述三种不同研究视阈的理论得失的基础上,阐发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有的致思方向。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 简介:中国发展行至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蜕变”跨越的关口,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既是改善我国自身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也是扭转全球传播失衡状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人间正道、让真理发出声音、让公正发出呐喊的国际责任所在。如何解决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是当今中国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 标签: 习近平 话语体系 思想 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