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社会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自主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社会分层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和科学自主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和复杂,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伦理道德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宗教型文化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现实、普遍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种关于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法哲学。黑格尔所建立"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伦理道德"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体、由家及国"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权力伦理"义利合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自强不息精神超越。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警惕紧张、道德世界超越,三者构成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哲学形态 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 中国气派
  • 简介:信息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两个物理载体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不可分辨,那么载体之上随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第二,信息载体之间具有典型不对称;第三,从不可分辨和不对称中我们可以进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特征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种随附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也经历了多重逻辑下学术话语、研究热点、写作范式等方面的变迁。1978—1987年,近现代哲学研究领域主流话语是“实事求是”,研究热点是革命史观下“先进人物”,写作范式处于从“两军对阵”到“认识史”转变之中。1988—1997年,其主流话语是“追寻智慧”,研究热点转移到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写作范式由“认识史”进展至以“智慧”为中心。1998—2007年,其主流话语是中国哲学“合法”问题,自此近现代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整体中地位持续下降,研究热点是现代新儒家,同时在近现代哲学整体上取得进展,写作范式更为多样化,并表现出重视历史具体性趋势。2008—2017年,其主流话语是“文化自信”,近现代哲学研究整体上进入总结阶段,写作范式更为偏重历史具体性,尤其是学术政治之间互动。

  • 标签: 近现代哲学 实事求是 追求智慧 中国哲学“合法性” 文化自信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吉藏首先明确提出。道教经过个阶段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意义上"道"道清净之心"意义上"道"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切无情皆有佛性"切无情皆有道",由于其中关键范畴"佛性""道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切有形皆含道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说最重要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重要范畴之。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辩证、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精神家园。”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整个社会需要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动力。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伦理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在上海社科院共同举办了“文化强国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哲学学会副会长何锡蓉主持开幕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到会致辞。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和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分别主持了会议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阶段。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对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来自上海社科界近6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文化强国内涵、建设文化强国途径、如何通过价值治理和发挥宗教正能量而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认同传播,以及如何在汲取自身传统和世界各种优秀文化基础上自觉构建新文明类型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学会 学术研讨会 精神动力 文明类型 上海市
  • 简介:儒学在当代中国近30年来有充足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后现代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工具理性而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自由任性而又能在群体性中激励个体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方向。事实上,儒学也面临着存在发展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发展历史不能有效地掌握,对儒学反思精神以及本体宇宙基础不能有深切认识所致。至于与其他传统哲学理念如何沟通而实现其独特性独立,更有待相互认知对等深化。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在自然有为生命意义自觉中,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建设文化价值创建,则即有所获也必“既得之,必失之”。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偏,为唯识化心性哲学,为经学化政治哲学,加上外来只着眼于关系主义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三偏”。相应于此“三正”之说是: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儒学交互整合,形成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自欺欺人角色伦理。

  • 标签: 儒学 真诚性 创发性 三偏 三正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些逻辑疑难。SHCD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易道拨乱》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太宰纯著作,太宰纯(太宰春台)是信州(长野县)饭田人,生于1680年,卒于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号春台,又号紫芝园,是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门人。著有《古文孝经孔安国传校正音注》卷、《古文孝经正文》卷、《古文孝经略解》卷,太宰纯校刻、音注《古文孝经孔氏传》被收入乾隆钦定《四库全书》,还著有:《论语古训外传》二十卷、《论语正义》二卷、《论语古训》十卷书。森銕大年,又称森東郭,江户时期中期儒者,名鉄,字大年,生于1729年,卒于1791年,千叶县人,他排斥荻生徂徕之学,著有《非弁道弁名》、《易道拨乱辨》书。本文主要解剖《易道拨乱辨》对《易道拨乱》之辨驳,分析如下。

  • 标签: 江户时期 易道 日本 《论语正义》 古文孝经 《四库全书》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种实践观之中,理论实践之间只有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个奠基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以实践是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永恒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历史观是不可分割。对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自由之间深刻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以及历史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认识对客观世界改造,并且是真善关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场景。但这是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哲学生活关系、生活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基础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科学表征是用个人工设计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个相关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反实在论争论焦点。早期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数学或者物理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个事物替代另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句法观语义观之争、建模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 标签: 科学表征 模型 同构 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