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对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9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划分组别:肠内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联合组实施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评价三组患者脏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及肠内组CPIS评分较肠外组有显著降低、CGS指数评分较肠外组明显增高(P<0.05),同时联合组ALT、SCr较其他两组更见降低(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肝、肾、肺、脑各脏器功能的改善影响作用最好。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FOXD3-AS1(lncRNA FOXD3-AS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观察lncRNA FOXD3-AS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lncRNA FOXD3-AS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lncRNA FOXD3-AS1在10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临床样本及细胞系中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敲低lncRNA FOXD3-AS1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及划痕实验检测检测敲低lncRNA FOXD3-AS1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配对样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FOXD3-AS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0.860(0.152~2.451)比0.032(0.015~0.078),P<0.01]。在10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临床样本中,利用RT-qPCR结果验证lncRNA FOXD3-AS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t=9.297,df=9,P<0.01)。CCK-8实验及EdU实验显示敲低lncRNA FOXD3-AS1组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5.2±0.93)%比(43.17±1.17)%,P<0.01];克隆形成实验显示敲低lncRNA FOXD3-AS1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26.33±2.40)个比(66.33±3.28)个,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敲低lncRNA FOXD3-AS1组的细胞穿膜数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93.67±2.33)个比(170.3±3.48)个,P<0.01;(30.67±1.76)个比(103.00±3.79)个,P<0.01];划痕实验显示敲低lncRNA FOXD3-AS1组细胞较阴性对照组细胞更慢的靠近划痕区域(24 h,t=6.149,df=12,P<0.01;48 h,t=7.938,df=12,P<0.01)。结论lncRNA FOXD3-AS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具有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 个性化综合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探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探讨对象。他们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从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糖尿病临床护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路径,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于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于常规化护理,应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于糖尿病患者日常护理工作时,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方法: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观察指标:ADL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手术指标,术后随访1年结果。结果:①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DL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效果更理想;②患者术后下床时间(5.0±1.0)周,术后骨折完全愈合时间(10.21±1.11)个月;③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279例,骨折一期愈合,患者功能恢复良好。1例复位不佳发生髋内翻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8例因为内科基础疾病去世。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临床护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施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比于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工作时,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对临床效果,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护理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的用药服从性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支气管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能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用药的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普及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复发和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97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受者首次发现肿瘤时的年龄划分为18~40岁组(含40岁,39例)和>40岁组(158例)中老年组,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间的总体存活率、无复发存活率以及疾病特异性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之间的术后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组与>40岁组1年、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2.1%、66.7%和86.1%、74.7%(P>0.05);1年、3年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分别为94.9%、82.1%和99.4%、91.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1年、3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51.3%、41.0%和73.0%、62.7%(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0岁组与>40岁组相比,虽然肝癌肝移植术后无复发存活更差,但两者之间的总体存活率(P=0.288)和疾病特异性存活率(P=0.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总计甲胎蛋白>400 μg/L为三种存活率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和微血管侵犯阳性为疾病特异性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及总计肿瘤直径>5 cm为无复发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仍是18~40岁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抑制剂相关垂头综合征(DHS)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20日),收集报道MEK抑制剂致DHS的临床研究和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原发病、MEK抑制剂应用情况、DH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7例,美国4例,法国2例,德国1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56~76岁;原发病为黑色素瘤者6例,Erdheim-Chester病1例;所用MEK抑制剂为司美替尼者3例,考比替尼2例,比美替尼和曲美替尼各1例。首次用药至发生DHS的时间为0.5~20个月,中位时间1(1,2)个月;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颈伸肌无力和抬头受限,可伴有颈部僵硬,疼痛可扩散至肩部、头枕部,个别表现为肩胛间疼痛。诊断DHS时7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均升高(150~1 011 U/L)。诊断DHS后,5例患者停服MEK抑制剂,DHS症状缓解或消失;2例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4周,DHS症状未缓解,停服MEK抑制剂,DHS症状改善。7例患者DHS症状缓解、血清CK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停药后14~30 d。3例患者减量再次用药,1例DHS未复发;2例DHS轻度复发,可自行缓解或维持病情稳定。结论MEK抑制剂相关DHS多发生在用药1个月内,伴有血清CK升高。及时停药,DHS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血清CK水平可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 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χ²=5.833,9.276,4.2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P<0.05)。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合并肠坏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1例肠系膜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肠坏死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49例(60%)发生肠坏死,32例(40%)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刺激征(P<0.00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P<0.001)、血清白蛋白(P=0.028)、肌酐(P=0.025)、乳酸(P=0.008)、D-二聚体水平(P=0.037)、CT检查发现肠壁积气改变(P=0.017)、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P<0.001)及肠腔扩张>2.5 cm(P=0.01)均与肠坏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OR=3.60, 95% CI:1.51~5.47,P=0.007)、血清乳酸(OR=4.80,95% CI:1.36~9.89,P=0.032)及CT检查发现肠壁增强减弱或消失(OR=10.57,95% CI:1.82~61.10,P=0.008)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危险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以及CT检查提示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激活增强子结合蛋白4(TFAP4)在胃癌中对LINC01235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TFAP4可在胃癌中调控的LINC0123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在胃癌细胞中敲低TFAP4后LINC01235的表达变化。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验证TFAP4可以结合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其转录。采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计算相对荧光活性验证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34667091可以促进转录。对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结果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可见LINC01235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0.01)。JASPAR网站预测TFAP4可以调控LINC01235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系中敲低TFAP4的表达后,LINC01235的表达水平随之降低。ChIP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IgG比较,TFAP4与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富集百分比较高(0.000 299±2.129e-005比0.001 249±1.985e-005,t=32.6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INC01235启动子区域的SNPs缺失后,TFAP4与启动子区域结合的相对荧光活性降低(1.000±0.207比0.341±0.031,t=3.151,P<0.05;1.000±0.156比0.157±0.042,t=5.2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NC01235的表达水平在胃癌中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TFAP4可以调控LINC01235的转录,LINC01235的启动子区域的SNP rs34667091可作为增强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早期胃癌(EGC)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我院消化科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行ESD治疗的老年EGC患者3 987例,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复发患者作为复发组,276例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GC患者ES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3 987例老年EGC患者,平均随访2.7年,29例复发,复发率为0.73%(29/3 987)。复发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5岁[11例(39.3%)比171例(62.0%)]、病变≥3 mm[19例(67.9%)比111例(40.0%)]、T分期黏膜层[9例(32.1%)比153例(55.4%)]和淋巴结转移[19例(67.9%)比102例(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128,95%CI:1.373~3.624)、T分期(OR=1.763,95%CI:1.079~2.934)、病变≥3 mm(OR=2.604,95%CI:1.363~4.217)、淋巴浸润(OR=2.871,95%CI:1.425~5.639)是EGC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7(95%CI:0.722~0.941),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对老年EGC患者行ESD术前,应充分考虑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和淋巴浸润等因素,综合评估EGC患者ESD术后的复发率。本预测模型能提高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