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前诊断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方式、术前诊断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尤其是肿瘤性肠梗阻,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非肿瘤性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多见,应根据CT的诊断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探讨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本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6年的手术标本,合计30份,采用10%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21例星形细胞瘤(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Ⅳ级8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Ⅱ-Ⅲ级4例、Ⅲ-Ⅳ级5例),分离纯化获得BTSCs,进行增殖分析、免疫组化。结果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第6h、1日、3日、6日的单细胞浓度、吸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培养6h,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单细胞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开始分化时,CD133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的肿瘤BTSCs中CD133表达明显,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的G0/G1期、G2/M期、S期比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高级别的肿瘤肿瘤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对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结果依据不同病症划分患者,包括精原细胞瘤23例,占比为46%;纤维性假瘤6例,占比为12%;淋巴瘤3例,占比为6%;畸胎瘤3例,占比为6%;混合型生殖细胞瘤3例,占比为6%;胚胎性癌3例,占比为6%;睾丸结核1例,占比为2%;支持性肿瘤1例,占比2%;其他病症7例,占比为14%。结论超声能够对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较好的诊断和鉴别,且诊断敏感性、经济性较高,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miR-17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CM)增殖中的作用,以及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调控miR-17的作用机制。方法将miR-17mimics转染人VSCM,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生物信息学预测NF-κBp65与miR-17启动子区存在结合位点,将pcDNA3.1-p65与报告基因载体pGL3-miR-17启动子区共转染至293T细胞中,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活性分析NF-κBp65对miR-17启动子区的影响。脂多糖(LPS)刺激细胞后,检测NF-κBp65、miR-17的表达水平。结果与miR-NC组相比,转染miR-17mimics后,VSMC增殖能力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G0/G1期明显减少,S与G2/M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17启动子区结合位点突变型(Mutant)组相比,转染miR-17启动子区野生型(Wild)组荧光素酶Luc活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细胞后,NF-κBp65、miR-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κB通过直接结合miR-17启动子区,促进miR-17的表达从而促进VSMC的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O-ⅡANFH进行MRI检查,其中左侧24髋,右侧23髋,男25例,女12例,年龄24~75岁。分期标准O-I期临床无明显症状,X线阴性,而MRI阳性表现,显示缺血坏死面积小于股骨头25%。I期轻度髋疼痛获不适,X线阴性或局部轻微骨质疏松区,MRI显示坏死面积26-50%,出现“双边征”。Ⅱ期股骨头仍维持正常圆顶状形态,在MRITi加权像上股骨头内常见到不同走向、不同长度和形态的低信号影。结果48例ANFH中,O期16髋(左侧10髋、右侧6髋),I期14髋(左侧6髋、右侧8髋),2期18例,48髋中同时发现另一髋ANFH有II期以上的9髋,占本组病例的18.7%。结论MRI对骨髓的分辨能力极高,应用与ANFH诊断有其的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早期病变的定位、分级和分期更精确,目前MRI已成为ANFH最重要的影像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与 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为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 3月 -2017年 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股骨头坏死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诊断,并依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 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 CT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 核磁共振,对两组患者诊断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关节积液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关节积液检出率分别为84.48%和 60.34%相比于对照组的 50.00%和 32.76%,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核磁共振与CT诊断股骨头坏死均有一定的价值,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过程中应用核磁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所有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行X线检查以及核磁检查,对比X线检查以及核磁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关节积液检出率。结果本次研究的4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83.33%显著低于核磁检查诊断符合率10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X线检查诊关节积液检出率45.83%显著低于核磁检查关节积液检出率81.25%,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核磁检查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效果显著,可显著提升关节积液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值得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