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疾病也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肝失代偿的治疗相当困难,体外肝支持装置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原位肝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用多能干细胞诱导肝细胞和肝类器官不仅可以研究肝细胞的命运决定、肝发育、肝再生机制和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而且也可用于筛选药物,并为未来的移植治疗提供稳定的功能性肝细胞来源。与肝脏发育类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细胞和类器官的培养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几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开始,最终形成具有复杂功能的细胞/器官。现介绍目前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和类器官培养的主要方法和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RNA,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6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RNA,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病人进行1-5.5年的随访。结果RNA指标和DNA指标对PHC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和75.0%,RNA指标更敏感,双指标联合应用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8%;DNA倍体与年龄,HCV感染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AFP水平,HBsAg及瘤体大小无关;DI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加(P<0.05)。RNA和DNA含量与预后密切相关(P<0.01-0.05)。结论RNA,DNA含量可作为PHC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理想指标,RNA及DNA双指标同时应用优于任一单项指标。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的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在肝癌的治疗中,基于NLR构建的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的预后效能。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研究中NLR的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了解NLR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治疗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探索的医学热点。目前,多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介入、化疗及放疗等为辅的综合诊断与治疗策略。近年来,尽管肝癌的总体生存时间得到显著延长,然而,其整体诊断与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系统性治疗新药的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为肝癌的治疗带来新机遇和挑战。但是,过多的诊断与治疗主体导致现有分科体制与实现有序且规范的肝癌治疗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未来如何实现统一且规范的同质化诊断与治疗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梳理国内外肝癌研究的最新进展,阐述当前肝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提出肝癌长程化管理理念,并通过构建肝胆外科肝癌综合技术诊断与治疗团队,对肝癌患者的综合诊断与治疗进行新实践和探索。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达中晚期,错失根治性治疗时机,导致较差的预后结局。转化治疗为不可切除肝癌创造可切除机会,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型靶向药物、抗血管药物、免疫药物及多维治疗方案在肝癌治疗中带来更高的客观缓解率、更长的缓解持续时间,转化治疗成为肝癌临床研究的热点。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时代下肝癌转化治疗内涵不断拓展、转化策略不断更新,肝癌转化治疗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笔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以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系统治疗及联合局部治疗等手段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对新时代下转化治疗的定义与拓展、肿瘤学转化治疗策略等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疗效评价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细胞癌病例52例,共60个病灶。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的MRI平扫、多期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图像,评价肿瘤完全消融、肿瘤残余、局部肿瘤进展及新发肿瘤,分别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准确率。结果(1)完全消融,MRI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9.5%、92.7%、85.0%、95.0%、91.7%;(2)肿瘤残余,MRI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1.8%、91.8%、69.2%、95.7%、90.0%;(3)局部肿瘤进展,MRI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4.6%、93.2%、78.6%、95.3%、91.2%;(4)新发肿瘤,MRI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4.7%、88.9%、100.0%、96.3%。结论MRI用于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评价时,其对完全消融、肿瘤残余、局部肿瘤进展及新发肿瘤的评价效果良好,尤其是在完全消融及新发肿瘤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癌症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影像学技术为HCC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信息。随着PET/CT在肿瘤学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其在HCC的诊断、鉴别、精准分期以及局部残留和复发的评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示踪技术已经成为辅助HCC诊断的重要技术,新型示踪剂的出现提高了PET/CT对HCC的诊断能力。笔者就目前PET/CT在HCC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DNA阳性的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结果在6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B型16例(24.62%),C型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42例(58.33%),C型30例(41.67%),肝细胞癌患者C型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B型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型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型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型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型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简介:摘要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肝癌和肝癌破裂发生率差异很大。同肝癌一样,肝癌破裂病死率很高。肝癌破裂的原因,推论很多而且十分具有争议性。肝癌破裂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率很高。肝癌破裂的治疗主要分为3个处理阶段:(1)急症阶段。主要通过复苏治疗,稳定病人和停止肝癌破裂出血。停止肝癌破裂出血的方法包括改善病人凝血功能障碍,介入治疗(肝动脉栓塞)和手术治疗(围肝脏纱布填塞、肝动脉结扎、使用能量器械或化学制剂直接止血和急症期肝部分切除术)。(2)评估阶段。病人肝癌破裂停止出血后进行评估,包括病人整体情况、肝功能、肿瘤分期、肝癌(包括肿瘤位置)能否切除、剩余肝脏体积情况、是否伴有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症。(3)决定性治疗阶段。该阶段主要分为治愈性和非治愈性。由于肝癌破裂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肝部分切除术是唯一治愈性手段。术中使用蒸馏水或5-氟尿嘧啶灌洗腹腔,可有效降低术后肝癌腹膜转移率。肝部分切除术可在急症期(出血期间),延迟早期(肝癌破裂时间≤8 d)或延迟晚期(肝癌破裂时间>8 d)施行。在急症期或延迟早期施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肝癌腹膜转移率比延迟晚期低。肝癌破裂停止出血后,对于无法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其治疗方法与没有肝癌破裂的病人无较大差别。在可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中,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手段。肝部分切除术病人的远期生存率高于其他任何非手术治疗(包括经肝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