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目前全世界的聚丙烯生产能力中,以Spheripol的本体法环管反应器聚合工艺技术建成的装置最多。该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环管式反应器,反应器循环泵(即轴流泵)使浆液在反应器中循环,具有反应器传热效果好,管内浆液流速高,单位容积生产能力强的优点,轴流泵的稳定运转对装置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在日常生产中,常常出现轴流泵功率波动大的现象,结合反应器从设备结构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减小轴流泵功率波动,确保装置稳定运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型环与爱母环的节育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采用节育环避孕的育龄妇女3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0例。A组采用T型环节育器,B组采用爱母环节育器,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节育效果(带环妊娠、脱落、因症取出、继续使用)及不良反应(出血异常、白带异常、腰腹痛)。结果两组带环妊娠率无差异(P>0.05);B组脱落、因症取出率低于A组(P<0.05);B组继续使用率高于A组(P<0.05)。A组不良反应率高于B组(P<0.05)。结论爱母环在确保达到避孕效果的同时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某化工厂逆流床连续重整反应器中心管环焊缝开裂的原因,主要从焊接工艺、材料选择、操作条件及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裂纹的宏观及微观分析,结合有限元分析及实际操作数据,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简介:摘要:逆流床连续重整反应器是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设备,其正常运行对炼油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中心管环焊缝的开裂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对逆流床连续重整反应器中心管环焊缝开裂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乳腺成簇环样强化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因临床触诊、超声或X线检查可疑恶性病变而行MRI检查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的68例乳腺疾病患者的影像征象。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间分布方式、T2抑脂信号强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有无导管扩张、有无周围腺体水肿、有无胸大肌水肿的差异,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恶性病变MRI影像征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8例患者共68处成簇环样强化病变,均为单发病变,其中良性18例(26.5%),以浆细胞性乳腺炎最多见(9例);恶性50例(73.5%),以浸润性乳腺癌最多见(4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分布方式呈区域样分布,T2抑脂稍高信号,TIC为Ⅲ型,有导管扩张,有周围腺体及胸大肌水肿;浸润性乳腺癌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分布方式呈区域样分布,T2抑脂等信号,TIC为Ⅲ型,无导管扩张,有周围腺体及胸大肌水肿。在MRI征象T2抑脂信号强度及导管扩张,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003,P=0.003;χ2=7.174,P=0.007);而在分布方式(χ2=5.510,P=0.313)、TIC类型(χ2=3.538,P=0.133)、周围腺体水肿(χ2=0.164,P=0.686)及胸大肌水肿(χ2<0.001,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T2抑脂信号强度呈等信号(OR=0.182,95%CI为0.036~0.914,P=0.039)、病变无导管扩张(OR=0.198,95%CI为0.047~0.846,P=0.029)是乳腺恶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MRI检查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的影像征象,T2抑脂信号强度呈等信号、病变无导管扩张是乳腺恶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MRI有助于乳腺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谷胱甘肽(GSH)响应共价成环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自组装探针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含2-氰基-6-氨基苯并噻唑-半胱氨酸(CBT-Cys)缩合基序的多肽序列,再经点击化学反应与AIE分子偶联,构建了一种基于GSH响应共价成环的AIE自组装探针(记作探针1),同时以缺乏Cys结构的探针2为对照。测试探针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探针对GSH的特异性及响应后的粒径和结构变化,考察不同pH值、温度、探针浓度和GSH浓度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并评价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结果经GSH响应后,探针1的荧光增强约6倍,探针2的荧光增强约2倍;探针1转化为二聚体,粒径约896.1 nm,探针2缺乏成环基序,仅转化为单体,粒径约427.4 nm。在pH值为7.0、温度为37 ℃条件下,探针1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探针2。两种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均较低。结论探针1分子中的二硫键经GSH还原后,分子因失去亲水序列导致荧光开启(第1次聚集),并因含有CBT-Cys成环基序随即生成AIE二聚体(第2次聚集)。与探针2单次聚集相比,探针1实现了双重AIE效应,显著增强了荧光强度,并在生理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体内原位生成共价成环探针提供了思路,后期有望用于体内肿瘤成像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