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11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合理饮食和休息、适当的户外活动,以及后遗症期的训练等措施。结果114例患儿经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结论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进行综合有效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生素D(以下简称VD)缺乏性佝偻病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6例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VD缺乏性佝偻病的婴幼儿X线摄片资料。结果VD缺乏性佝偻病X线摄片显示尺骨干骺端凹凸不平201例,占78.5%;尺骨临时钙化带变薄246例,占96.1%;桡骨骨骺出现98例,占38.3%,第3、4、5掌骨头骨密度减低,边缘模糊220例,占85.9%;同时有胸片资料40例患儿上胸部肋骨前端膨大且其膨大端骨密度减低者36例,占90%。结论V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在患者手腕部以及胸部骨的病变最为明显,以骺板增厚、骨皮质疏松、干骺端骨小梁稀疏等为主要鉴别点,X线检查是诊断VD缺乏性佝偻病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我院对0—2岁儿童进行佝偻病发病抽样调查,共调查1989名儿童,发病率为34.54%,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5%。一岁以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小儿发病高达46.72%。通过调查了解了本地0-2岁小儿佝偻病发病规律,并提出系列降低佝偻病发病率的紧急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化三醇、钙剂对治疗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06例7个月~3岁确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口服骨化三醇胶囊和钙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VitD3及口服钙剂传统方法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患儿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患儿在服用或肌注药物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骨化三醇能有效改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治疗小儿佝偻病效果佳,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院体检的50例小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院体检的50例小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两组每个小儿母亲作为调查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发病率、小儿母亲健康知识评分以及小儿母亲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发病率、小儿母亲健康知识评分以及产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采取护理干预进行预防能够减少此症的发病率,并使小儿母亲更加了解此症的预防方法,从而使小儿母亲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佝偻病与贫血的发病情况及预防手段。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每年抽取40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展开研究,共800例。对小儿排泄与佝偻病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预防与控制展开探讨。结果2014年与2015年佝偻病与贫血患儿共40例。2014年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为3.75%,2015年为1.50%,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内,小儿佝偻病的发生率呈现为下降态势;贫血患儿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2015年小儿贫血发生率为3.50%,低于2014年的发病率1.25%,说明贫血患儿同样呈下降趋势。数据组间差异显著,具有显著性(P=0.04,P<0.05)。结论近几年,小儿佝偻病与贫血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尽管如此,仍应重视防控工作的开展,并使防控措施更全面和有效。
简介:目的:分析维生素D3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门诊接收的102例VDDR高危患儿为研究主体,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性的预防指导,包括加强饮食营养,多晒太阳等。研究患儿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滴剂。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和VDDR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血清Ca、25(OH)D水平均显著升高,BALP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研究组的LSDS高于对照组,身材矮小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干预后9例(17.65%)发生佝偻病,研究组中2例(3.92%)发生佝偻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维生素D3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和生长发育情况,降低佝偻病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中不同的25-(OH)D3水平对于儿童佝偻病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经我院检查并确诊的106例佝偻病患儿,所选患儿均接受血液生化检测、血清免疫学测试、骨骼X线检查,将其血清中的25-(OH)D3含量分成<37.5μg/L、≥37.5且小于50μg/L以及≥50μg/L且<250μg/L三个区间,并统计各区间内的佝偻病患儿所占比率情况。结果25-(OH)D3含量<37.5μg/L的患儿所占比率最高,且与其他两个区间中患儿所占比率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随着血清中的25-(OH)D3含量的增加,儿童发生佝偻病的比率逐渐降低,而将血清中25-(OH)D3含量<37.5μg/L作为儿童佝偻病的初筛标准有助于提升诊断效率,值得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