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输血的5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5000例输血患者中,不良反应0.06%,过敏反应76.67%,发热23.33%;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红细胞悬液、血浆以及冷沉淀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过敏史以及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存在过敏史以及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未成年、有输血史或过敏史以及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要谨防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可以采用白细胞滤器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眼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给出一些可行性的预防策略。方法:研究200份报告中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用药方式、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临床可见数据。结果:在200份不良反应报告当中,女性所占的百分比为6.42%,比男性的5.01%略高,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数的24.1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用药方式最常见的途径是局部点眼,合计68例,占比34.00%,其次是口服和静脉注射,分别占比为21.00%、22.50%;用药情况和主要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眼等为主。结论:要合理用药,加强药品监管,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并建立档案,向有关部门报告,不断探索和完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我院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点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某市人民医院 2017年 10月— 2018年 9月药物处方 32536份,统计所有处方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数量、排序、用途等,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2536份处方中, 10587份处方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达 32.5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45%,其中不良反应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变态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结论,临床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范围广、频率高,其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临床要高度警惕,确保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医附院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月接诊的 5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名为实验组,另选同期接受输血治疗但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5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实验组患者的输血次数与输血时间明显高于对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对于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更应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进行药学临床分析 。方法: 选取 2014年 2月~ 2015年 3月在我院治疗的 120例口服阿莫西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停服阿莫西林之后,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并观察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并进行药学临床分析。 结果: 用药后 1—7d出现 84例不良反应,与其他时间段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过敏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为 47.5%、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黏膜、肾功能、血液系统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所有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停药,有 70例患者未经治疗在停药 5d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47例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逐渐消失; 3例患者在治疗 7d天后不良反应症状未见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 97.5% 。结论: 阿莫西林治疗疾病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易造成多种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故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用法用量及患者的个人体质,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我院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168例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血脂症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其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毒性、消化道不适、横纹肌溶解症及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等。结论;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降脂药物,且对许多疾病的治疗与预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临床体征的变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室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20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0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其中,7例(30.43%)过敏反应,16例(69.57%)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集中于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中,发生率依次为2.77%、1.42%;不同性别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18岁、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年龄≥18岁、无输血史及无过敏史者(P<0.05)。结论输血疗法具有一定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于未成年、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者,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及奥硝唑胶囊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总结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旨在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06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13例采取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及2例采取奥硝唑胶囊治疗的15例患者,均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9例女性,6例男性,年龄27~72岁之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为用药过程中,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为主,2例患者较为严重,其中1例危及生命,另1例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13例患者不良反应程度一般,所有患者均治愈及好转。结论在临床上,对于口服奥硝唑胶囊或者采取静脉注射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时停药,科学合格安排输液顺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3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实验对象共计100例。本次实验过程中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所选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和记录,并深入分析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出现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冰冻血浆输血、冷沉淀输血、悬浮红细胞输血及机采血小板输血,分别为49.00%、33.00%、12.00%及6.00%;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患者是否存在输血史、患者年龄等。结论: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规避,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不必要输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20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一时期输血治疗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对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给予密切关系。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有非溶血性发热,占总体的46%,过敏反应占总体的54%;两组患者在输血类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次数≥3次和发血一直到开始输血时间间隔≥0.5h,同时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输血类型、次数以及发血一直到输血时间,因此,一定要合理选择血液成分,严格掌握输血相关适应症,增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使患者输血安全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