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讨论的回顾(一)斯大林时代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讨论(三)六十年代中期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讨论二、社会主义的矛盾体系和分类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自觉地解决矛盾(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和本质(二)及时发现和完满地解决矛盾,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激化和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四、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对立面结合'原则(一)列宁论'对立面结合'原则(二)'对立面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三)对立面结合是矛盾的一种形式,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化同社会主义所有制内容之间的矛盾(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按能力进行劳动和按劳动进行分配的矛盾,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两者之间的矛盾(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其他表述苏联、东欧哲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和理论专著。这里,简要综述他们(主要是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部分研究,供有关同志参考。
简介:<正>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范畴作了科学的界说,为划分人民与敌人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这些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知识分子相互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特殊化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党内党外的矛盾,先进与落后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所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指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是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要求,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现实需要,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在要义,也是各级领导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题中之义。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特定利益群体稳定工作的全过程,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掘正能量;二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三要坚持情、理、法并进,创新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
简介:《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思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简介:相较于国外“中国问题研究领域”而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矛盾论》的解读在价值旨趣、研究范式、理论深度等方面更为深刻。内嵌于西方不同哲学流派的理论逻辑、思辨性强于实践性、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出现“危机”之际、以复兴马克思的辩证法为宏旨是其基本的理论特征;其五十多年的历史逻辑上溯自《矛盾论》在阿尔都塞的科学主义解读模式下的三次别开生面的出场,下承以反阿尔都塞主义为要旨的以列斐伏尔、莱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范式的解读,再继于以亨特为代表的新辩证法学派的理论关照,又现于以齐泽克为先锋的激进左翼复兴唯物辩证法的价值旨趣之中。正确看待其话语体系中的“理论越界”现象,批判性地解读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对创新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大有裨益。
简介:2017年是《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0周年。2016-2017年,学界把“两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维视角对“两论”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两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