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反杜林论》第编九、十、十一章,是恩格斯针对杜林提出的永恒真理观、永恒道德观和超阶级、超历史的平等观作出的科学批判,通过分析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道德观和平等观,论述了道德和法的社会历史性。是恩格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文献,在《反杜林论》书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杜林论》第编九、十、十一章在论述道德和法的历史性部分,论述了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独断论,阐明人类思维的本质性矛盾和发展动力;阐述了道德和法的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阐明了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恩格斯对杜林主义的批判和关于道德和法的社会历史性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有重要启迪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历史性 启示
  • 简介:马克思在《导言》中阐发了'生产与消费同性'命题,该命题强调生产与消费的同性是由特定生产方式决定的、以生产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对立统关系。以此科学内涵为基础,可从两方面加深对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着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矛盾本质的主要观点;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重点推进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也同样契合马克思所总结的在市场经济体系内部解决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生产 消费 同一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简介:姜太公所出的吕国地望何在?先秦时期莒国存灭的轨迹如何?学术界直争讼不已,甚至夹杂有对《史记》记载的质疑。通过综合考察各类史料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导致此类问题发生有共性原因,就是在《史记》等史乘指向的时空关系中迷失了方向,把本来历时态存在的信息理解成了共时态。如果对现有材料进行合理的时间排序,仍可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历史图景。

  • 标签: 地望 存灭 考异
  • 简介:2016年10月12号下午,作为“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宁波大会”的重头项目,“法乳千秋,脉相承——东北亚佛教交流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宁波泛太平洋酒店成功举办.在研讨会上,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们深情地缅怀了将三国佛教友好交往生动形象地比喻为“黄金纽带”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回顾了三国佛教友好交往的历史,并且都致肯定性地指出,中国佛教作为东北亚佛教的源头,中国佛教对于韩日等国的佛教具有法乳之恩,韩日等国在古代都先后接受了中国佛教,因而中国佛教在东北亚的佛教友好交流中发挥着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 标签: 一脉相承东北亚 东北亚佛教 乳千秋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次完成了对抽象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论的系统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现实的个人理论;(2)对抽象人道主义及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3)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与抽象人道主义的对立和分歧;(4)结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革命专政。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科学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 抽象人道主义 抽象人性论
  • 简介: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品质的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的。安乐哲和罗思文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的"孝",将"孝"视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的风险。从德性伦理学的视阈阐述"孝"的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德性 道德情感 角色伦理
  • 简介: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 标签: 道德批判 经济批判 生成性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 内生逻辑 当代观照
  • 简介:通过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自我概念与仿制商品形象的致性与消费者对仿制商品消费意愿的关系,以及反过来个体在使用仿制商品后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呈现给被试三组同品牌的正品和仿制商品,让被试评价,相对于正品,其自我概念与仿制商品形象致的程度以及对仿制商品的购买意愿,结果发现被试评价其自我概念与仿制商品形象致性程度越高,其对仿制商品的购买意愿越高;研究二中,被试被要求使用正品或仿品钢笔完成矩阵谜题任务,并根据成绩自行兑换奖励,结果发现,相比使用正品钢笔,被试使用仿制商品后更倾向于谎报成绩,表现出与仿制商品相致的虚假欺骗属性。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自我概念的影响贯穿于消费行为始终,自我概念和仿制商品形象的致性会促进消费行为,而对仿制商品的消费也会反过来作用于自我,使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和仿制商品的负面特征趋于致。

  • 标签: 仿制商品 自我概念 形象一致性 消费者行为
  • 简介:本文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皮特·E.戈登就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思想史教授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StedmanJones)的新作《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写的篇书评,刊登在2016年10月23日的《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栏上,名为《叫他卡尔》(CallHimKarl)。《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英文版共750页,由贝尔纳普出版社和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评从此传记所采用的新视角出发,明确指出《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书聚焦于卡尔·马克思本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文章开始就引用马克思自己说过的句话来说明很多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戈登认为《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书有很多优点,其中,斯特德曼·琼斯优雅得体的叙事风格能够引领读者(甚至是不熟悉19世纪历史的读者)穿梭于那个时代的政治论争中。他熟稔思想文化史,从而对马克思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所创立的思想中的多个主题的表达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创作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马克思的最权威的传记。

  • 标签: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误读 新视角 传记
  • 简介:林伯海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学者,早在1992年,其硕士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人论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模式的探索》就曾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的优秀硕士论文。尽管其博士期间转向了社会思潮,特别是政治思潮领域的研究,但他仍长期跟踪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领域的研究动态,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研究'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思潮 政治教育学科 主体性 学范 硕士论文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用西方经济学进行解释,因此能否结合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平台上形成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作为理论经济学

  • 标签: 经济改革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经济发展
  • 简介:为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辑刊十余年来的办刊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期刊正式创刊后在新的起点上的发展和建设以及2016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创刊会暨2015年编委会于2015年11月27日在京召开。刊物主管部门教育部社科司相关领导同志,指导单位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刊编委会 编委会综述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
  • 简介:对于从事本土社会心理与行为嬗变的研究者来说,当前社会转型期提供了宝贵机遇,公私观嬗变以及其下的公私实践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文化心理学因强调和关注文化与心理的动态互依性而更具适切性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基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框架,区分了两种互生互构的'公私观'——'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与'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进而基于'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与普遍性'这事实,首先以'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为焦点,对其生成逻辑、结构、历史传承性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建构出了公私观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公私实践中的公私观嬗变'以及'公私观嬗变下的公私实践'研究进行了预备性研讨。

  • 标签: 社会转型 公私观 公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