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RespiFinder® 2SMART在临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性能。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青海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哨点医院收集的471份鼻咽拭子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单管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RespiFinder® 2SMART及实验室自建方法对12种病毒进行平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对于不一致的样本采用巢式PCR结合测序或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分析。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照,分析试剂盒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指标,综合评估试剂盒的性能。结果两种方法对12种呼吸道病毒的检出符合率均超过95.00%。对结果不一致的样本(10.20%,48/471)复核,证实了试剂盒检出的HCoV-229E、HAdV和HRV/HEV部分样品为真阳性(38.00%,23/48)。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试剂盒对大部分病原检出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可达到100.00%,但检出HCoV-229E和HAdV的阳性预测值偏低(50.00%和87.93%,95%CI为2.56~97.44和77.13~94.03);试剂盒对大部分病原体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到100.00%,但检出PIV-1、PIV-2和RSV-A的灵敏度偏低(58.33%,57.14%,64.28%,95%CI为31.95~80.67,99.17~100.00,38.76~83.00);试剂盒检测大部分病原的约登指数均超过0.98,但检测PIV-1、PIV-2和RSV-A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58、0.57和0.64。结论RespiFinder® 2SMART试剂盒用于临床样本中HCoV、HMPV、HAdV、HRV、PIV-3及RSV-B的检测性能好,但对于PIV-1,PIV-2和RSV-A的检测灵敏度还有待提高。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及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84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均为42例,分别使用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治疗。观察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统计DPN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维生素B12水平接近(P>0.05),试验组治疗6、12个月后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DPN发生率为21.43%,高于对照组的4.7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会降低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提高DPN发生率,提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需要补充维生素B12。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侧胸部穿支皮瓣、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介素6、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清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例,对所有患者由普通血液透析改为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对其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10例患者分别行单次普通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及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组),均为4 h/次,对比3种透析方式对血清H-CRP、白介素6、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蛋白的清除作用。此外,还比较了血清中尿素氮、肌酐、钙、磷透析前及透析后的变化。结果(1)HCO-HD组对血清炎性因子的清除率最高,增加了对炎性因子的清除作用。HCO-HD与HDF两种透析方式相比对炎性因子及白蛋白的清除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HCO-HD组对炎性因子及白蛋白的清除率均明显高于HD组[白介素6:67(20~79)vs 17(-5~60),白介素12:15(11.5~22)vs -6(-19.5~19.5),H-CRP:30(22~52)vs 17(4~36),肿瘤坏死因子α:11(5~16.5)vs -16(-19~10.5),白蛋白:31(28~69)vs 1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F与HD两种透析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透析后HCO-HD组的血清炎性因子、白蛋白及尿素氮、血肌酐、钙浓度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白介素6:(4.6±3.9)ng/L vs(9.0±3.3)ng/L,白介素12:(31.3±21.0)ng/L vs(38.8±22.0)ng/L,肿瘤坏死因子α:(59.9±46.0)ng/L vs(66.0±46.7)ng/L,H-CRP:(15.5±6.6)μg/L vs(20.9±8.0)μg/L;白蛋白(38.6±2.2)g/L vs(46.4±4.4)g/L;尿素氮(7.7±3.4)mmol/L vs(27.7±6.1)mmol/L;血肌酐(236.2±93.3)μmol/L vs(740.5±219.5)μmol/L;血钙(2.0±0.3)mmol/L vs(2.2±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透析方式相比,HCO-HD可以显著增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清除,同时对小分子的尿毒症毒素也有清除作用,但使用HCO-HD时白蛋白损失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和未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选择不同P2Y12抑制剂与其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289例,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分为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组(A组,199例)和未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组(B组,90例)。PCI术后选择不同的P2Y12抑制剂,随访3年,失访23例,最终A组入组182例,B组入组84例。根据随访3年内有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将A、B组各分为MACE亚组(58例、32例)和无MACE亚组(124例、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与介入情况以及术后药物治疗方案,对A、B组内两亚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入选,再分别对A、B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P2Y12抑制剂对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A组中两亚组间比较,血小板体积、空腹血糖、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单支病变比例、干预左主干病变比例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两亚组间比较,低密度脂蛋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比例及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组患者中,不同的P2Y12抑制剂是影响其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替格瑞洛方案相比,氯吡格雷75 mg/d方案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风险是其12.971倍(OR=12.971,95%CI:5.028~33.464,P<0.001),氯吡格雷100 mg/d方案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风险是其6.029倍(OR=6.029,95%CI:2.278~15.958,P<0.001);在B组患者中,不同的P2Y12抑制剂与其远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的ACS患者PCI术后选择不同的P2Y12抑制剂与其远期MACE相关,且采用替格瑞洛方案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最低;而未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者选择不同的P2Y12抑制剂与其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建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病例资料,根据亚里士多德评分系统对不同手术评分,分别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建立包含手术复杂性评分和患儿术前危险因素的术后住院病死率预测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型的C指数。结果共纳入24 693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病例,595例(2.4%)术后住院死亡。所有手术术后住院病死率为0~77.8%,其中32种手术术后住院病死率为0。除手术复杂性评分,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身高、手术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为凝血因子)与术后住院死亡显著相关。仅用手术复杂性评分预测术后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4(95%CI:0.628~0.681,P<0.001),综合分析手术复杂性评分和术前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95%CI:0.868~0.904,P<0.001),应用机器学习建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敏感度为0.817)。应用logistic回归和机器学习建立模型所参考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结论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建立的包含手术复杂性评分和术前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能更准确预测术后住院死亡,这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风险评估及术后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CTRP12)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和体检中心选取新诊断的T2DM患者和正常糖耐量(NGT)受试者。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单纯T2DM组(T2DM不合并NAFLD者)、T2DM+NAFLD组(T2DM合并NAFLD者)、单纯NGT组(NGT不合并NAFLD者)和NGT+NAFLD组(NGT合并NAFLD者)。观察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测定代谢相关指标及肝酶水平,并测量血清CTRP12浓度。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CTRP12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25例T2DM患者和121例NGT纳入研究,其中单纯T2DM组55例、T2DM+NAFLD组70例、单纯NGT组74例、NGT+NAFLD组47例。NGT+NAFLD组的血清CTRP12水平最高,为(338.58±68.66)pg/ml,而单纯T2DM组最低,为(264.57±56.65)pg/ml;单纯NGT组和T2DM+NAFLD组的血清CTRP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RP12与空腹血糖(r=-0.248)、糖化血红蛋白(r=-0.338)、胰岛素(r=-0.274)、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r=-0.302)呈负相关(均P<0.01),与肌酐(r=0.145)呈正相关(P<0.05),而与其他变量不具有相关性(均P>0.05)。CTRP12、腰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增高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在T2DM患者中,血清CTRP12降低。血清CTRP12增高可能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cl-2腺病E1B 19k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也称NIX)介导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可能机制。方法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放置于含体积分数1%O2的缺氧培养箱中培养,建立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分为常氧组和不同时相点缺氧损伤组(缺氧6,12, 24, 48 h组)。Western blot检测缺氧不同时相点NI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4(COX4)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PC12细胞缺氧24 h后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IX过表达48 h后细胞中线粒体-NIX-LC3-自噬体膜复合体的形成。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NIX与LC3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抑制NIX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PC12细胞分为常氧组、常氧+NIX抑制组、缺氧组、缺氧+NIX抑制组Western blot检测抑制NIX后各组NIX、LC3、TOMM20、COX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PC12细胞缺氧24 h后NIX和LC3的表达量与常氧组相比明显升高[(0.44±0.03)∶(0.21±0.01)、(1.04±0.03)∶(0.32±0.01)](P均<0.05);TOMM20和COX4的表达量在缺氧24 h后较常氧组明显降低[(0.78±0.07)∶(1.46±0.08)、(0.52±0.04)∶(0.98±0.06)](P均<0.05)。电镜观察发现,缺氧24 h后细胞中有包含线粒体的自噬体形成。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NIX过表达48 h后细胞中线粒体-NIX-LC3-自噬体膜复合体的形成。CoIP检测发现,NIX与LC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缺氧组相比,抑制NIX能保存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完整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缺氧组相比,缺氧+NIX抑制组中NIX和LC3-II的表达[(0.80±0.02)∶(1.18±0.06)、(0.68±0.05)∶( 0.97±0.13)](P均<0.05),使TOMM20和COX4的表达量升高[(0.78±0.06)∶( 0.69±0.08)、(0.81±0.07)∶( 0.81±0.07)](P均<0.05)。结论在PC12细胞中NIX与LC3相互作用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抑制NIX能保存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完整性、降低自噬水平,为线粒体提供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s]、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及硫酸鱼精蛋白对TT的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性和抗原含量;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利用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Taster、PROVEAN在线软件对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和致病性进行预估和评分。结果先证者FDPs、D-D正常,PT、APT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降低(均<0.1 g/L);其妹与父母TT轻度延长(18.20~18.50 s),纤维蛋白原活性(1.27~1.54 g/L)及抗原含量(1.34~1.56 g/L)轻度降低;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GG基因IVS7-12A>G(g.4147A>G)纯合变异,其妹及父母均携带FGG IVS7-12A>G杂合变异;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表明,该变异可产生新的剪接位点,导致第7外显子长度增加11个碱基,造成编码序列改变。PROVEAN预测为有害的变异。结论FGG IVS7-12A>G可能导致剪接位点的改变,是该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个部位接种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Hib)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所有接种门诊自愿接种DTaP-Hib疫苗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共12 241名。DTaP-Hib疫苗推荐免疫接种程序为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8~24月龄加强免疫。将研究对象按照接种部位分为3组,分别为股外侧肌组、上臂三角肌组和臀部肌肉组,收集研究对象每剂次疫苗接种后30 min、7 d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不同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和臀部肌肉组分别为3 461、2 659和6 121名;共接种35 027剂次,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和臀部肌肉组分别接种11 129、7 957和15 941剂次;共观察到不良反应2 489例次,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1%,其中上臂三角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771例次),高于臀部肌肉组(7.60%,1 211例次)和股外侧肌组(4.56%,507例次)(P<0.001)。上臂三角肌组轻度、中度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发生率分别为4.85%(386例次)、3.77%(300例次)和1.07%(85例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基础免疫3剂次和加强免疫第4剂次在不同部位的总不良反应趋势一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上臂三角肌注射、臀部肌肉注射和股外侧肌注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研究对象3个部位接种DTaP-Hib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中股外侧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建议推荐为DTaP-Hib疫苗的优先接种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