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获得随访患者30例,共45节手术椎体,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病历,手术定位时间平均约5min,一次穿刺成功为43节椎体,一次成功率95.56%,骨水泥填入椎体平均注射量4.2ml,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平均8.9±0.7分别降至术后24小时的2.3±0.5分、术后1周的2.0±0.4f分及术后3月的1.8±0.5分(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简介:目的:观察CFA/I、SpaB基因在脓毒症大鼠结肠内容物中的表达,探讨CFA/I、SpaB基因表达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各32。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根据术后取标本的时间各自分为1周、2周、3周、4周四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制定脓毒症和假手术组模型,在规定的时间点内按要求取结肠内容物标本,实时荧光PGR法检测结肠内容物CFA/I、SpaBmRNA的表达。结果:脓毒症组大鼠结肠内容物CFA/I基因表达同期高于假手术组,SpaB基因表达低于同期假手术组(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结肠内容物CFA/I基因表达增加,SpaB基因表达减弱与膝毒症发病机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儿科门诊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全年某院儿科门诊处方共计1046张。记录使用抗生素处方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等。结果共选择21种抗生素,有口服剂型7种、注射剂型14种,包括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其他类。0~6月组含抗生素处方百分比最低,8~15岁组最高,含抗生素处方百分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二联用药占抗生素处方百分比比较,0~6月组<4~8岁组<1~4岁组<6~12个月组<8~15岁组。头孢呋辛使用比例最高,其次是阿奇霉素。结论建议开展合理用药方面的教育,提高临床医师和患儿家长对合理用药重要性的认识;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与地区、季节的变换有关,因此建议编写适用于本地区儿科抗生素的参考书,以促进儿科门诊合理使用抗生素;动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规范药物的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对椎体裂隙征(intravertebralcleft,IVC)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13例13个椎体病变,PVP采取经皮经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将针尖置于椎体前1/3处,将粉/液/对比剂比例为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erylate,PMMA,骨水泥)注射入病变椎体,单椎体注入骨水泥5-10ml。结果全部病例成功手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骨水泥外漏。施术后3天疼痛缓解12例,1例术后复查MR见同节椎体新发骨折,再次手术后疼痛缓解,止痛效果100%。结论PVP是治疗椎体裂隙征的一种止痛效果好,创伤小,操作简单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部二维及三维超声在中老年非外伤性食管裂孔疝(H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饮水胃充盈法对32例中老年患者行半坐位、立位、仰卧位等多体位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并与X线钡餐造影、内镜检查和手术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32例中老年HH患者经腹部二维及三维超声表现:(1)膈肌食管裂孔增宽(前后径0.9-2.5,平均1.6±0.4cm)及膈上疝囊,膈上疝囊中见胃黏膜回声10例;超声诊断滑动性HH27例,食管旁型HH3例,短食管型HH2例。同期检查的正常中老年食管裂孔无增宽(前后径0.7-1.5,平均1.0±0.2cm),无膈上疝囊。(2)实时三维超声沿膈肌食管裂孔长轴观显示32例HH膈上囊腔呈“蘑菇状”或“池塘样”,疝囊颈部呈不规则“坑道样”或“沟壑样”;从胃底面向上观察可见膈上裂孔呈“洞穴样”或“天窗样”;从纵隔面向下观察可见膈上裂孔呈“凿孔状”。超声诊断与X线钡餐造影(32例)、内镜(13例)和手术检查(4例)结果均符合。结论经腹部二维超声可准确诊断中老年人非外伤性HH;实时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疝口的范围、大小、形态,二维及三维超声联合应用可为临床诊断中老年人非外伤性HH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