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切口缝合方法,提高病人舒适程度以及减少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方法:用3-0微乔线皮内缝合切口,于引流管处缝合预留线,在拔除引流管的同时可以收紧切口。结果:皮内缝合可以增加病人舒适度,减轻伤口愈合不良。结论:皮内缝合可以免除二次拆线,减少伤口愈合不良情况。
简介:摘要胫骨骨折由于其部位特殊、学运较差、软组织覆盖少,骨折后血运破坏严重,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几率较高,胫骨骨折中大部分骨干骨折使用髓内钉治疗已成为金标准,但由于设计限制,髓内钉并不适合于胫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或近端及远端关节面附近的骨折。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常造成骨膜软组织的过度损伤,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胫骨外固定支架治疗亦有钉道松动、感染及骨畸形愈合等可能,采用微创技术置入锁定加压钢板,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四肢骨折的手术治疗中。我科自2009年6月~2011年8月采用小切口皮下放置钢板法治疗各型胫骨骨折12例,效果比较满意,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简介:需要长期避孕妇女;生殖道畸形不宜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应用宫内节育器反复脱落或带器妊娠者;对服用含雌激素避孕药有禁忌证者;应用口服避孕药难以坚持者;己生育子女,需要长期避孕而不适宜绝育术有顾虑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皮下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74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皮下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加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发生皮下出血的次数与严重程度,并将对比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1个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发生皮下出血的患者为17例,皮下出血发生率为45.94%,其中出血程度为重度的患者1例,中度4例,轻度12例;观察组发生皮下出血的患者为6例,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6.21%,其中重度患者0例,中度1例,轻度5例。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时引起皮下出血的概率,更能有效控制皮下出血的严重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中隔褥式缝合并留置通气管(简称通气管组)与单纯鼻中隔褥式缝合(简称单纯缝合组)两种不同手术操作患者术后舒适程度,以期找到鼻中隔偏区矫正术后患者更为舒适的方法。方法将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管组(40例)和单纯缝合组(40例),通气管组患者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鼻中隔褥式缝合后双侧鼻腔留置自制通气管;单纯缝合组患者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褥式缝合,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术后双侧鼻腔不予填塞。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鼻腔渗出血、鼻腔通气、头痛、流泪、睡眠质量、口干、吞咽困难及术后换药抽取鼻腔留置通气管时的疼痛和出血的VAS评分。术后门诊复诊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现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等情况。结果通气管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口干、睡眠困难的VAS评分均值小于单纯缝合组(P均<0.05),出血、头痛、流泪、吞咽困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通气管组抽取填塞物时和单纯缝合组患者清理鼻腔换药时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中隔褥式缝合术后不填塞患者痛苦小,但鼻腔黏膜及下鼻甲术后反应性水肿导致鼻腔通气差;术后留置通气管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口干及睡眠困难,提高患者舒适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考快微乔缝合线在8字缝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有会阴侧切的产妇8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用8字缝合法行会阴侧切缝合,对照组采用皮内连续缝合会阴侧切口。两组所用缝线均为2-0快微乔均无需拆线。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缝合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切口愈合良好,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腔镜下通过单层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技术关闭食管空肠吻合口共同开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并由同一术者实施全腔镜下全胃切除后行食管空肠吻合的45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45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4.8(55~76)岁;平均体质指数22.6(19.8~28.6)kg/m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全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操作,通过单层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技术关闭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共同开口,无中转开腹病例。全组手术时间(268.6±89.0)min,完成食管空肠吻合口重建的时间(28.5±16.4)min,关闭该吻合口共同开口的时间(15.5±8.0)min,术中出血量为(140.0±60.4)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中位时间3(3~5)d,术后首次进流质食物中位时间3(3~5)d,术后住院期间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术后有效随访3~30个月,手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吻合口未见狭窄病例,术后发生进食哽咽感6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全腔镜下通过单层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技术关闭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共同开口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所导致的皮下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 从我 科 收治的需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中选取 77 例,患者入院时间段为 2020 年 4 月 -2020 年 7 月,每日对患者照常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观察患者的皮下血肿情况并分析造成原因,进而探讨相关的护理措施。 结果: 77 例研究对象中 1 例因注射方式不当出现皮下血肿,发生率为 1.30% ( 1/77 )。 结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血肿的原因众多,因 注射方式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患者进行低分子皮下注射时,要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