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如此。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普遍应用为医院的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 准确地收集、传输、处理和反馈各项医疗信息,增强和扩展医务人员的信息功能,增强医务人员对医药信息的变换 存贮 识别处理,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计算机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在中医药学的研究及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完成的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术前拍摄的螺旋CT数据导入计算机导航工作站,完成术前规划;术中通过原有外伤创口或局部小切口入路,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精确定位异物并取出。术后常规随访,观察口腔颌面部形态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龄(38.3±20.2)岁(2~77岁),异物主要包括金属类、鱼刺、碎玻璃等。手术时间为(50.6±16.5) min(30~90 min),过程顺利,异物均成功取出。创口或手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术,可以精确定位异物的位置,并实施微创化手术操作精确取出异物,对面部外观损伤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检测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为邻面龋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或无保留价值而拔除的人离体恒前磨牙及磨牙160颗(外观完整或邻面龋洞缘位于釉质牙骨质界之上),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组织学检测并分级(0级:无龋坏;1级:龋坏达釉质外1/2;2级:龋坏达釉质内1/2;3级:龋坏达釉质牙本质界;4级:龋坏达牙本质外1/2;5级:龋坏达牙本质内1/2)。根据组织学分级将160颗离体牙根尖X线片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各80颗)。由2名评估者参照组织学图像对训练集根尖X线片进行龋坏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由另2名评估者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分别对测试集根尖X线片进行邻面龋诊断。以组织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综合评估肉眼诊断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诊断准确性。通过查准率-查全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综合评估两种诊断方法对龋坏样本的查准查全能力。通过灵敏度(即查全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查准率)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一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对测试集离体牙根尖X线片,肉眼诊断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29(95%CI:0.650~0.808)和0.762(95%CI:0.685~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与肉眼诊断的特异度、PPV、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76.7%)显著大于肉眼诊断(59.3%)(P<0.05)。肉眼诊断对恒牙邻面1级龋坏的灵敏度(27%)显著小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77%)(P<0.05)。结论与肉眼相比,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对恒牙邻面釉质龋,尤其是局限于釉质内的早期龋坏更灵敏。本项研究建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与评价者肉眼诊断的准确性相似。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computerassistednavigationsystem,CANS)用于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0个正常成人头颅标本的20侧颞下颌关节确定关节窝顶点、髁突头顶点等11个点作为测量点,用游标卡尺对头颅标本关节窝内外径、前后径等12个距离进行实际测量;对头颅标本行256排螺旋CT扫描.应用Surgicase5.0软件在CT影像测量上述距离。将实际测量数据与CT影像数据进行两两配对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了两种测量方法的等效性。在此基础上,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双侧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患者10例,将其术前CT影像数据导入BrainLAB计算机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模拟设计,数字化重建关节窝形态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术后复查CT并测量相关数据,将测得数据与术前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价CANS引导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手术的应用疗效。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张口度为35~40mm,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CT测量数据与术前设计吻合,实际截骨数据与术前模拟截骨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中,CANS可明确截骨范围,对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可进行定位及保护,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在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对45例肝癌患者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进行精准肝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进行肝脏三维重建,对肝脏血管结构及其与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二维和三维分析;分别计算肝段体积、肿瘤体积、全肝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和剩余肝脏体积,切除标本术后称重并与预切除肝脏体积比较;实施虚拟肝切除,优化手术方案。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z。检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采用二维方法计算的结果与采用三维方法计算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5,P〉0.05)。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能够清晰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等血管结构的三级分支,对肿瘤与毗邻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精确测算血管所支配的功能体积,当预测的切除肝脏体积越大,切除标本质量越大(r=0.999,P〈0.05),误差率为5.1%。全组患者均进行了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9/45),均通过保守治疗好转。术后无肝功能衰竭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能够优化手术方案,是开展精准肝切除的有益辅助工具。
简介:目的探讨影像引导下计算机辅助介入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介入手术,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计算机辅助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治疗效果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介入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为(69.88±4.36)分、(90.93±3.16)分、(70.91±4.95)分、(96.36±4.36)分、(67.36±3.64)分、(92.16±3.98)分,高于对照组的(70.11±4.52)分、(81.24±3.01)分、(69.38±4.65)分、(89.93±4.17)分、(68.00±3.67)分、(87.31±3.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96、20.486、21.396、18.294、22.496、18.935,均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位5.0%,对照组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5,P〈0.05)。结论介入手术治疗患者采用CT引导下计算机辅助导航效果理想,能提高穿刺精度,改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中长期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并行无髓后牙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的患者进行回访,从颜色、形态、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完整性、继发龋5个方面对未脱落的修复体进行评价。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计算修复体5年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49例,年龄(38.8±10.2)岁,共计101件全瓷嵌体冠,随访(62.8±12.0)个月。101件修复体中5件脱落,2件折裂,1件边缘发生继发龋。93%(89/96)的修复体形态评价和95%(91/96)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价为修复体效果理想,38%(36/96)的修复体颜色与基牙一致。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93.0%(95%CI:87.9%~98.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修复体材料、牙位、性别以及颌位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88,P=0.349;χ²=0.64,P=0.422;χ²<0.01,P=0.957;χ²=0.69,P=0.407)。结论本组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临床效果较好。
简介:目的本次随访研究是按照临床质量标准来判断Cerec瓷嵌体和高嵌体戴入10年后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在1989年到1991年早期临床修复制作的200个Cerec瓷嵌体和高嵌体中187个修复体,随访10年。这些修复体都是使用第一代Cerec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瓷块是VitaMKI长石瓷。修复体使用酸蚀技术和树脂粘接剂粘接。戴用10年后,按照修正的USPHS标准来判断这些修复体的临床效果。结果分为成功和失败。结果按照Kaplan—Meier分析方法,修复体10年后的临床成功率降为90.4%。在11个患者有15个修复体失败,占总数的8%。失败的病例中,53%,是因为瓷裂、20%是牙折、20%发生龋坏,剩下的7%出现牙髓疾患。有3个表面的瓷修复体最易损坏。结论用VitaMKI长石瓷制作的第一代Cerec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瓷嵌体和高嵌体修复体10年后的失败率是8%,临床成功率是90.4%,这在临床实践中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