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碑学”、“帖学”作为写作清代特圳是清代再期书法史的基本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处于混乱状态?碑学有“专指北碑”、“北碑加篆隶”、“北碑加唐碑”等三种基本含义。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甚至专指学赵董)”等三种基本含义。以这三对“碑学”“帖学”概念为基础构筑的书史写作框架有严重的缺陷。首先是容易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学唐问题不好处理;其次,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清代后期以融铸为基夺取向的一翼,难以准确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向。初步设想,可以以沙孟海先生的框架为基础,去掉其“碑学”“帖学”的帽子和单列的“颜字”,以篆隶、北碑、晋唐以来行草小楷为基本的三或四个分支,以融铸为另一个分支,构成基本的写作框架。这样不仅易于反映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对有关各分支的认识也将更明晰公正。
简介:儿子开始学琴时还在上幼儿园,因为没有文化知识的任务,所以总体上感觉比较轻松,进步也比较快。直到儿子上二年级后,随着文化课的增加,学琴程度的加深,我才体会到想让儿子文化课、弹琴都处于较好的水平是如何不易。儿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读唐诗、英语,之后是30分钟的手指练习,下午4点半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弹琴2小时左右,再做些课外练习题,每天都要10点半后才睡觉。2006年元月我给儿子报名参加安徽省第三届“佳音杯”青少年钢琴比赛。老师选了车尔尼299第11条作为参赛的练习曲。不巧的是,那段时间总是停电,这可怎么办?快要比赛了,一晚上不练琴都不行呀!于是我们就点蜡烛练。我对儿子说:“光线太暗你就背弹吧。”结果到老师家复习课时,老师说:“没有加强细节慢练,光是背谱一遍遍地弹是不行的。”之后,儿子反复加强难点练习,仔细琢磨每一乐句,终于在省比赛中获得甲组一等奖。随后的期末考试他也取得了好成绩,获“学习明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