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发生于近百年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第三次断层”,是在外来强势文化挤压诱发下的整体文化“断层”之一角,其规模之大之严重超前。但悠久、辉煌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强大生命活力实际“断而未绝”,故仍能浴火重生。唯有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系统,则断裂而“失语”。原因除近代两极端心态和激进思潮影响外,科学至上和西方代表先进文明等简单化认知,导致机械照搬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语境中,与世界展开更高水平的文明对话,同时更加深入、扎实研究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重新整理、接通,阐释并发扬光大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音乐实践,并回馈世界,以丰富和发展世界的音乐学理论体系。

  • 标签: 第三次断层 话语系统 失语与重建 文明对话
  • 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物。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束缚,大量采用全音阶、平行和弦以及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和叠置和弦,形成了扑朔迷离的音乐效果。在配器上,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图精致纤细,重视音乐的色彩感和层次感,强调在朦胧的光色中对气氛和情调进行表现。

  • 标签: 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历史文化 民族艺术
  • 简介: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坚力量的中国第四代导演,他们对中国"抒情传统"和现代性伦理均进行了重要的传承。把特定语境下的诗电影《城南旧事》作为其创作的范本进行审美批评,将在肯定第四代电影人重要作品的电影史学意义的同时,更加明晰对"中国电影学派"的认识。

  • 标签: 中国电影学派 抒情传统 第四代导演 诗电影 《城南旧事》 电影叙事伦理
  • 简介:民间古旧家具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承着传统工艺技术的博大精深,是我国应重点保护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对民间古旧家具做出概念界定,阐述了对民间古旧家具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的意义价值所在,进而探讨民间古旧家具修复方法及原则。旨在加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民间古旧家具修复及保护工作的重视,推动学术界对民间古旧家具修复指导理论的探索。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传承民间传统家具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传统工艺文化。

  • 标签: 文化传承 民间古旧家具 修复与保护 传统工艺
  • 简介:每个人都已开始假装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情绪、想象以及风度已经被流放……——伏尔泰《致西德维尔信集》1735年序言在《风景进入艺术》书中,肯尼斯·克拉克描述道:"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精神一次次试图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风景画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一环。"

  • 标签: 风景画 明清 测绘 欧洲 肖像 帝国
  • 简介: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村落)来说,它的空间轮廓、村落肌理、街道格局、风貌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本体都属于村落形态保护范畴。

  • 标签: 历史文脉 保护与传承 体系 利益主体
  • 简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传统的就代表老旧,现代的就代表新生。但是老旧并不就是过时的,新生也不是完美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符合大众的需求。

  • 标签: 传统 文化元素 现代 环境艺术设计
  • 简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对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基础,运用低技术的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设计改造。在重视地方的人文情感的基础下,合理运用营造手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建筑,以较低的技术含量和成本达到的预期目的。"低技术"也是对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低效率相比较,"低技术"的高效率更加适宜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 标签: 低技术 高技术 全球化 在场性 情感表达
  • 简介:2017年12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巴图院长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高校、艺术理论研究机构和艺术院团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旨在用当代的理论架构与学术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高峰论坛 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戏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 简介: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同时拥有一套中华传统造物体系。'经世致用'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说(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明末清初时发展到了鼎盛。一、中华传统造物理论体系与价值追求首先是功能主义原则和设计的民主思想的探究。在明末清初之时,伴随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实用主义在造物活动中成为首要的目的,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造物设计

  • 标签: 中华传统 传播指导意义 传统造物
  • 简介:传统表演艺术走出来的中国民间舞在当代应以何种面目继续发展丰富;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舞元素,比如闽南地区的民间舞在运用到当代舞中能做到怎样的尝试,如何与当代生活深度地融合起来;民间舞在当代舞蹈创作中如何塑造新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 标签: 中国民间舞 当代舞 人物塑造 望子成龙 传统 “情”
  • 简介:京剧《贵妃醉酒》是戏曲舞台上的一出经典之作,也是京剧教学一线的保留剧目。按传统“学院派”风格传承该剧,并不只是对于一出剧目的继承,更是对于一系列传统传承方式的归纳整理。戏曲教学中,在传统上继承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京剧艺术的传承和未来,这也就使得我们身处教学岗位上的京剧工作者们,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院派”的教学思维,坚定保持传承中的传统,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保持传统的表演手法、传承方式、剧目风格对于京剧艺术教学的价值。

  • 标签: 京剧传统教学 “学院派” 《贵妃醉酒》 艾美君
  • 简介:古人对颜色的认识,在今天来说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俗、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颜色的认识与学习,亦是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对宋人花鸟画的学习来认识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无疑是花鸟画家研习颜色的一个好路径。本文通过对宋人花鸟画颜色的研习来论述颜色的历史、分类、属性、使用要求在花鸟画中的运用,为人们学习中国画的颜色提供借鉴。一、颜色入画的历史已知最早的颜色运用是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泼

  • 标签: 中国画颜色 传统中国画 图例
  • 简介:会议主题为“石器时代的音乐研究”的第十五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音乐考古学研究会学术会议,于2017年夏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中心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音乐文化、人类与发声工具使用关系的发展演化、洞穴音乐文化以及史前遗址的音响考古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本届国际音乐考古学术研讨会,很好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音乐考古学家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体现出音乐与考古、建筑、美术、科技、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跨文化、跨地域的音乐考古学学术对话。

  • 标签: 石器时代 音乐考古与文化 音响考古学
  • 简介:2017年12月18日,由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应用设计学院和工业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立足中华传统造物观跨专业基础课作业交流展”在长清校区美术馆举办。在展览的基础上,12月20日上午在展览现场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特意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原基础部负责人周至禹教授作为课程指导嘉宾,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张文博总监作为企业界代表,对基础课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副院长董占军出席研讨会,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主持了研讨会。

  • 标签: 专业基础课 造物观 教学研讨会 交流 作业 中华
  • 简介:产业开发是民族工艺活态保护的核心手段之一,以生产线为依托的工艺传承才能真正在质量上符合专业标准。传统的绞缬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而如今突出工艺性的生产是为了保护这种工艺文化,但如何更好地传承现代扎染工艺,其当下遭遇了怎样的发展瓶颈等,本文就以大理周城的璞真扎染厂为个案,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调查研究。

  • 标签: 绞缬 白族扎染 大理 旅游
  • 简介:庆阳坝凉亭街是在盐业经济背景下为迎合商业需要而形成的集贸易、居住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室内陈设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之一。川盐贸易为庆阳坝带来商业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在建筑空间上产生了“共居”表象,即体现为外来商帮、移民与本土民居的共居。“共融”是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混融,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融、商业文化的渗透、民间信仰的交融,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 标签: 庆阳坝 凉亭街 建筑空间 “共居” “共融”
  • 简介:目前,关于中国京剧表演形式与钢琴演奏关系的研究尚为空白。笔者认为,同为舞台表演艺术,两者有着相近并可互相借鉴之处。著名作家秦牧曾经在《艺海拾贝-南国盆景》中提到:“艺术各部门总是可以互相借镜的。”京剧做为国粹,有着丰富的艺术手段,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学习西方音乐,如果善于从我国传统的京剧中汲取营养,对照学习和吸收,一定会给我们的演奏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本文在对京剧表演形式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归纳总结,对钢琴演奏提供形象性的启发,进而指导钢琴教学。

  • 标签: 京剧 钢琴 教学 表现手法 技巧 艺术形象
  • 简介: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水彩画要走向更高层次,步入健康、稳步的的发展道路,应该从重视传统文化、向大师学习、融入世界几个方面下功夫,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努力融入世界文化,才能与世界水彩画拉近距离,才能影响世界文化。

  • 标签: 中国水彩画 传统文化 融合
  • 简介:渐趋活跃的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以田野研究为特征,以国际化为导向,以艺术人类学等多种交叉学科的兴起为标志。其中,关注艺术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艺术活动与民众“过日子”的生计逻辑,以及与国家政治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之间多重的互动关系等,都别开生面,牵涉到对以“礼”“俗”为表征的中国社会传统的理解。在国家与地方之间长期的礼俗互动中凝结而成的艺术传统,寄寓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与运作机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需要中国艺术学研究秉持人地互动、礼俗互动、人际互动的基本视角,深入田野现场,关注社会复杂面相,敞显艺术智慧。

  • 标签: 礼俗传统 礼俗互动 田野 艺术研究 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