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笔者有住朋友是一家企业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一次聊天谈到他们公司的独立董事,那位董事为一家大学的教授,经常对公司事务发表言论,但所言往往和公司实际不相吻合。公司上下对其微辞颇多,公司董事长对这位独立董事也很不欣赏,后来这位独立董事被迫辞职了。

  • 标签: 独立董事 实践能力 学院派 办公室主任 企业董事会 公司
  • 简介:本文结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实践,对独立董事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独立鉴证、公开征集委托投票权、利益协调作用进行探讨。

  • 标签: 独立董事 股权分置改革 独立鉴证
  • 简介: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是基金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公司治理结构一样,有效的基金治理结构能在最低的成本下实现投资者利益。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基金治理结构的经验,根据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结构与现状,建立以独立董事为基本特征的基金治理结构是规范基金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投资基金 治理结构 独立董事制度 基金业 投资者利益 国外
  • 简介:最近,江总书记指出,“上市公司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选行一步”,朱总理也提出“今年要重点检查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认真加以解决”。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已开始部署对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情况的检查工作。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必须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是其重要的一环。同时,按时证监会的要示,上市公司董事会在今年6月30日友前必须设有2名独立董事,在明年6月30以前,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占有一席之地被真正提上日程。

  • 标签: 占有 总理 中央领导 权利 根据 独立董事
  • 简介: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美国水门事件等不断发生的经济丑闻,人们为了提高对大公司的信心,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重点解决股权分散、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提出了独立董事的概念。到90年代,美国颁布了《密西根州公司法》,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标准、任命方法和拥有的特殊权力,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国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 标签: 中国 社会评价体系 任职资格 信息披露制度 独立性 独立董事制度
  • 简介: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职业后续教育体系是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和有益补充,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独立董事群体的质量。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同时。必须辅以独立董事内在素质的提高,内外兼修,才能切实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

  • 标签: 独立董事 内部途径 职业道德 职业后续教育
  • 简介: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的数据,研究券商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并购倾向和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没有聘请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企业,聘请了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并购概率和更大的并购规模,且能获得更高的并购绩效,即使在考虑实证模型的自选择问题、遗漏变量及自变量影响的滞后作用后,这些基本结论仍保持稳健。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上述作用在国有企业、股价较高的企业、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 标签: 券商背景独立董事 企业并购 产权性质 账值市值比 企业成长性 公司治理
  • 简介:本文将独立董事任职的相关成本分为现实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等三大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独立董事任职的总效用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其辞职的选择。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是其决定是否辞职的重要因素,以开会次数和独立董事地域特征为代表的独立董事任职现实成本、以公司重大担保、重大诉讼、重大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等为代表的风险成本与独立董事辞职显著相关,而薪酬对独立董事辞职却无显著作用,同时没有证据表明常见的公司治理静态特征指标是影响独立董事辞职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独立董事 辞职 成本 个人因素 公司因素
  • 简介:一、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代理人问题的关键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组成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集合体.股东除保留选举董事与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控制权外,将本应属于他们的控制权大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在保留了聘用首席行政官、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决策控制权外,将日常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力授予了经理层,经理又将执行具体业务的权力授予其下层管理者,下层管理者又将一定的权限授予其下属,最终公司所有员工都成为了委托代理关系链中的一个环节.

  • 标签: 内部控制 独立董事制度 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 代理人
  • 简介: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结果发现,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独立董事薪酬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但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履职环境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标签: 独立董事制度 有效性 盈余管理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在没有绩效考虑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外部独立董事的薪酬是如何决定的。本文对2005-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12821个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同行业里或一定规模上,上市公司在外部独立董事薪酬决定时均存在显著的"互相看齐"效应,即出现向地理上的中间距离、同一或相关行业或中等规模公司看齐的现象。这既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外部独立董事薪酬所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在利益分配上的中庸思想。

  • 标签: 外部独立董事 公司治理 薪酬
  • 简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言人,曾被誉为“名利双收”的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的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的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的“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的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的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的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的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的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可能。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 标签: 独立董事 任职选择 经济收益 声誉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