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交通部修订了抗震规范。对于高烈度地震区域,为了减小地震对桥梁结构的破坏,除了抗震设计,还深入研究减隔震设计,来保护桥梁结构的安全。桥梁减隔震设计理念是通过减隔震支座水平方向的大位移剪切变形及滞回耗能实现结构的减隔震功能。如果与其配套的伸缩装置还沿用常规类型,因常规伸缩装置结构自身的局限,无法满足减隔震桥梁除顺桥向位移以外,其它方向的位移变位,使减隔震设计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地震作用下,常规伸缩装置因无法适应减隔震桥梁梁体多向大位移变位而失效、损坏,中断交通影响抗震救灾工作。所以减隔震桥梁专用伸缩装置的研究便显得犹为迫切。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的不断重视,碳排放量的多寡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其中尤以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最为迫切。这不仅是资源型城市自身需要思考的发展难题,更是新时代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现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面向。“十四五”时期,提出“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思路,生态文明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减污降碳”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发展的主题,流域水环境治理工艺也亟需优化转型,契合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提升水环境治理的效果及质量。
简介:摘要: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增长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这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而且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正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某燃煤热电联产项目为例,预测研究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拟建项目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分别为8.58mg/m3,34.2mg/m3,49.5mg/m3,年排放总量分别为100、400、578t,年碳排放总量约为338万t。面对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碳达峰要求,本文从挖掘减碳潜力、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应用、调整能源结构、宏观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实现CO2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建议。
简介:摘 要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反馈沟通始终是影响基层组织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基层组织反馈沟通问题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将反馈沟通区分为管理主体反馈认知强度、反馈沟通路径长度和反馈沟通时限3个维度,分别分析了它们对基层组织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并为基层组织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简介:摘要:引调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其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和资金支持,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参与和沟通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从社会参与与沟通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引调水工程中的重要性。首先,社会参与可以提高工程决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增强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其次,良好的沟通管理可以促进项目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理解,减少冲突和误解。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社会参与和沟通管理的建议,以确保引调水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