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2年5、8月,对雅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12目21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2种,分属5目10科,占总数58.90%。雅鲁河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61.38ind·m-2,生物量为5.32g·m-2,夏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高于春季。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刮食者最多,为14种,收集者10种,撕食者8种,捕食者6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仅金线蛭Whitmaniasp.1种;常见种有Ephemerellarusa、Dipteromimustipuliformis、平滑多足摇蚊Cricotopusvierriensis、蚋Simulium、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a-murensis和湖斜顶螺Acroloxuslacustris等6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3种多样性指表明:夏季底栖动物多样性高于春季。采用BI和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对雅鲁河水质进行评价,调查期间雅鲁河水质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夏季水质状况好于春季。
简介:辽宁某种鱼场从日本民间引进虹鳟鱼发眼卵,鱼苗上浮时暴发流行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春季鱼苗上浮时,都有这种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非常严重,有时上浮的稚鱼全部死亡,致使该场几年鱼苗生产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89年我们为此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调查,用CHSE—214细胞从发病濒死的稚鱼中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pancreaticNecnosisVirus简称IPNV),其行态学特性,理f{二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新分离的IPNV(代号IPNV—5)在CHSE,PG,RTG—2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良好的病变,病毒滴度达105(?)5TCID50/0.05ml,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病毒对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碱,对热比较稳定,0.5%的胰蛋白酶不能完全灭活,病毒的复制不受FUDR的抑制,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存在细胞质中,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92个壳粒,直径为67nm,属RNA病毒。将分离到的病毒回归缝康的虹鳟稚鱼苗,有明显的感染力并能复制出与天然发病时有相同的症状和死亡率,将死亡鱼病料接种CHSE细胞回收到了IPNV。
简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养殖场取患病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组织样本,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NV)分离鉴定、电镜观察、回归感染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患病虹鳟组织样本能够感染鲤Cyprinuscarpio上皮细胞(carpepithelialcell,EPC)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effect,CPE),收集病毒悬液命名为XJ-13。滴度测定实验表明:该病毒为10-(6.15)TCID_(50)/mL。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分离株在浓度为10-5PFU/尾的剂量使体质量5g的虹鳟死亡率达87.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患病虹鳟组织悬液感染的EPC细胞内存在大量的子弹状病毒粒子,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为IHNV。XJ-13的糖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我国IHNV-Sn1203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与美国参考株WRAC的同源性为94.6%。结果表明:IHNVXJ-13是造成该养殖场虹鳟大量死亡的病原。
简介:2016年6月19日~30日对渭河流域周至段鱼类资源与其栖息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有鱼类有2纲(硬骨鱼纲和辐鳍鱼纲)4目(鲤形目、鲈形目、鲶形目和鲑形目)6科(鲤科、虾虎鱼科、鲿科、鳅科、鲑科和鲶科)17属18种,其中优势种为拉氏鱥Phoxinuslagowskii与鲦Hemiculterleucisculus;常见种为红尾荷马条鳅Homatulavariegata。鱼类资源多度状况与水质差异显著相关,在渭河与黑河交汇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各样区种类分布较为平均,但群落数量差异较大。总体而言,渭河流域周至段鱼类组成较为简单,鱼类资源呈下降的趋势,丰富性程度不高。
简介:鲫(Carassiusauratus)遗传多样性丰富,具多种不同倍性的亚种,是研究鱼类进化的独特材料。本研究利用79个SSR标记和22个EST-SSR标记检测了鲫自交F2代的181尾个体的基因型,对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单标记回归分析。Permutation检验(10000次)结果显示:有22个标记分别与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HLJYJ15和HLJYJ244与4个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筛选的101个微卫星标记丰富了鲫分子标记数量,可用于鲫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研究;获得了4个与鲫性状相关的标记及基因型,为鲫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和生长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工具。
简介:本文对长江水系南京和江都地区中华绒螯蟹共61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应用PCR技术扩增了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选用8种能识别4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该基因片段进行RFLP分析。在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复合单倍型AAAA从从和BBBBBAAB为两个群体所共有,它的个体数所占的百分比在两个群体(南京和江都)中分别为87.9%、12.1%和50.0%、25.0%。在南京群体中,复合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7,而在江都群体中,复合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77;南京和江都群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多态度(或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分别为0.008和0.019。结果说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具有一定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