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1d后检测其血糖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到我院分泌的产妇196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接受血糖检测,记录其低血糖发生率及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情况。方法:经血糖仪测定,新生儿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水平发病为(3.65±0.23)mmol/L、(4.21±1.03)mmol/L。其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早产儿、剖腹产新生儿、正常新生儿,且低血糖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通过监测新生儿血糖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其异常,为其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有效预防新生儿血糖异常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腺激素类药致少见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7月国家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报告,通过对胸腺激素类药物关键词输入,查找胸腺激素类药物致少见药物ADR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03例病例纳入研究分析。11例患者用药前做过皮试,静脉给药的患者62例,肌肉给药的31例,皮下给药的8例,局部封闭给药的2例;患者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现象最多,其次是精神抑郁及性格改变;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较为广泛;其他少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较为迟缓,多发与用药的48h~2个月左右。结论胸腺激素类药物致少见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者的药量、给药途径和药物品种有关系。
简介:[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少山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规律。方法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作为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杨少山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方剂资料挖掘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等方法,分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中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等。结果 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医处方323张,涉及中药142味,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方剂中较高频次中药有62味,药物关联度较高的药对10组,得到8个方剂组合。结论 通过证治规律的分析与挖掘,为总结杨少山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提供了参考,也为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提供了借鉴。
简介:目的:由于滴丸类药物的载药量小,使得滴丸类制剂研究受到限制,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清咽滴丸中冰片、薄荷脑体外溶出行为和人口腔黏膜吸收特性。方法:建立清咽滴丸中冰片和薄荷脑同时测定的气相色谱法。采用智能药物溶出仪研究清咽滴丸中冰片和薄荷脑的体外溶出规律,并对5名健康志愿者口腔黏膜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以这两种成分在志愿者口腔黏膜的累积吸收百分率与其在体外试验中的累积溶出百分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冰片、薄荷脑分别在10、20min累积溶出百分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4.3%、79.7%;志愿者口腔黏膜吸收试验结果表明,冰片、薄荷脑分别在45、30min累积吸收百分率达到最大,分别为90.3%、94.6%。对体外溶出及其口腔黏膜吸收试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清咽滴丸中冰片、薄荷脑体外溶出及口腔黏膜吸收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0、r=0.907。结论:建立了灵敏、快速、准确的同时测定清咽滴丸中冰片和薄荷脑的气相色谱法,通过体外溶出实验及人口腔黏膜吸收试验均可以表明滴丸制剂中的主要成分冰片、薄荷脑具有溶出快、释药快、吸收快的特性,符合滴丸制剂的临床要求,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月经不规律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时,比较使用来曲唑联合激素替代方案与其他内膜准备方案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月经不规律的患者行FET治疗的361个周期,依据内膜准备方案不同分为三组,其中使用激素替代方案者为A组,共229个周期,来曲唑联合尿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方案者为B组,共84个周期,使用来曲唑联合激素替代方案为C组,共48个周期。比较三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月经不规律患者行FET的临床结局。结果:三组间年龄、不孕年限及基础内分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转化日内膜、激素水平、胚胎复苏率以及优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促排卵联合激素替代周期组(C组)在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66.67%、51.85%)均高于其他两组(56.89%及42.10%,56.79%及44.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移植胚胎个数、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月经不规律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时,来曲唑促排卵联合激素替代内膜准备方案与常规激素替代方案及促排卵方案一样获得良好的临床妊娠率,可作为促排卵准备内膜时的一种补充方案,为临床上的用药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方法 将2019年1月份-2022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184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本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结果 共培养出246株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MDR)发生率39%(96/246)。88株革兰阳性(G+)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DR检出率36.4%(32/88),检出最高的为葡萄球菌属的溶血葡萄球菌80%(8/10),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0%(8/10)以及肠球菌属的屎肠球菌50%(2/4)。158株革兰阴性(G-)菌中,检出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黏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MDR检出率39.2%(62/158),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琼氏不动杆菌100%(2/2)、大肠埃希菌80%(16/20)及肺炎克雷伯菌71.4%(10/14)。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临床医生应当注意加强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简介: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白纳米粒,以2mL·min-1的速度将1份口蹄疫DNA疫苗溶液滴入到5份空白纳米球乳液中,继续搅拌8h.运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8.12±16.5)nm,分布范围为30~150nm,平均包封率为51.25%±3.92%.体外缓释试验表明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结论所确定的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简介:目的了解骨关节炎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痛敏神经元(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及其与运动评分、站立评分、关节曲升评分和软骨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VPL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在关节炎疼痛评估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采用高浓度弗氏佐剂制备单发弗氏佐剂关节炎动物模型,分别于3、4、6、8、12周随机选择6只行功能评分后采用MRI扫描关节软骨厚度,并监测大鼠VPL内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结果骨关节炎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软骨逐渐变薄;运动评分、站立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关节曲升评分则逐渐升高,而VPL内PSN的放电频率则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6周时达高峰(81±5)Hz,随后逐渐降低,12周时降低为(39±4)Hz。经相关分析显示VPL内PSN的放电频率与运动评分、站立评分呈负相关,与关节曲升评分呈正相关,而与软骨厚度无明确相关性。结论VPL内PSN放电频率变化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关节炎疼痛程度,未来有望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疼痛评估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