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药品是把双刃剑,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存。药品除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危害性,它能损害患者,造成残疾,甚至死亡,正所谓“是药分毒”。一类药物的生命周期,自有其周而复始的客观规律,但临床滥用和过度应用也难脱其咎。半个世纪的痕迹,铭记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业绩和市场兴衰史,同时也带来数以亿例计的危害和不良反应,发人深省,再好的药品也经受不起“折腾”。因此,重温“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从药品上市和流通的全程(设计、研发、审批、生产、流通、应用和保管)进行反思和严格管理,提高警戒意识,随时防范,减少危害,无疑是对患者和公众有所裨益的好事。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安全性 药品上市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生命周期
  • 简介:目的:制备来米特贴片,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离体透皮吸收行为.方法:以聚异丁烯为压敏胶制备来米特贴片,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来米特的含量,按(2000年版)方法进行体外释放度的测定,利用改良Franz扩散池研究贴片的透皮吸收行为.结果:该药体外释药特性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速率为64,57μg·cm-2·h-1/2.离体透皮吸收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渗透速率为5.99μg·cm-2·h-1.结论:来米特贴片是皮肤控释型透皮给药制剂,为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

  • 标签: 来氟米特 贴片 体外释放 透皮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征与用药评价。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过酮类药物的患者84例,调查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表现和类型、给药途径和给药类型对不良反应的影响等,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征与用药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0%(11/84),不良反应类型较多,其中以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比最多;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且P<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临床表现出多种类型的不良反应,给药类型对不良反应均有影响,在临床使用时应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药理特征 用药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对雌性小鼠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将40只妊娠小鼠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只。研究组于妊娠第5~20天以150mg/(kg·d)LAS灌胃染毒,对照组小鼠同期每天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两组均正常分娩,观察其子代雌性小鼠发育情况至10周龄,在子代雌性小鼠发情间期处死,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子代雌性小鼠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睾酮(T)等类固醇激素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并对其卵巢中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子代雌性小鼠研究组13只,对照组15只;与对照组子代雌性小鼠比较,研究组子代雌性小鼠的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血清SOD活力及卵巢StAR和P450scc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血清MDA水平则升高(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子代雌性小鼠血清SOD活力与其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及卵巢StAR和P450scc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866,0.805,0.798,0.836,0.818,0.897,P〈0.05),其血清MDA水平与其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及卵巢StAR和P450sccmRNA相对表达量则呈负相关(r=-0.811,-0.835,-0.872,-0.818,-0.806,-0.857,P〈0.05)。结论LAS可影响雌性小鼠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而氧化应激可能为LAS影响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的机制。

  • 标签: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雌性 小鼠 卵巢 类固醇激素 合成
  • 简介:目的评价两种比重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手术病例80倒,随机分为重比重组(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1.5m1+10茗葡萄糖1ml)和轻比重组(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1.5ml十注射用水4.5m1),每组各40倒,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技术经L2—3间隙实施腰麻,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镇痛和肌松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与重比重组相比,轻比重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长,运动恢复时间较快,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轻比重甲磺酸罗哌卡因运动阻滞恢复快,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较重比重组在剖宫产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比重 甲磺酸罗哌卡因 腰麻 剖宫产术
  • 简介:患者女,46岁。因乏力、纳差20d,皮肤黄染10d,于2005年7月22日入院。患者因患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于2005年6月20日起服用降压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d、降血脂药洛伐他汀40mg/d、阿昔莫司250mg/d治疗。服药10d后,患者出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未引起重视。继续服药,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恶心,胃部不适,停服洛伐他汀和阿昔莫司。10d后,上述症状仍继续加重,出现全身皮肤及肢体瘙瘁,遂停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 标签: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阿昔莫司 洛伐他汀 肝损害 氨氯地平片 皮肤黄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修复面部脂溢性皮炎皮肤屏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29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为例,患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结果:症状积分、痊愈率、TEWL、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指标变化均比较好。结论: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修复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安全性较高,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在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治疗中积极使用该方法。

  • 标签: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面部脂溢性皮炎 皮肤屏障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甲磺酸伊马替尼浓度,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色谱柱为DikmaDiamonsilC18;流动相为甲醇-1%乙醇胺溶液=55:45(pH=6);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85nm;并用该液相方法测定伊马替尼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在20~20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最低检测限为20ngmL-1;日内、日间RSD均〈15%,提取回收率在82.1%~87.5%。6只SD大鼠单剂量静脉给予伊马替尼(10mgkg-1)后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567.4±127.5)ngmL-1;t1/2(15.6±3.5)h;MRT(17.9±4.6)h;Vd(27.3±6.9)L;AUC0~24h(2267.4±109.6)nghmL-1;AUC0~∞(3308.2±208.2)nghmL-1。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专属性强,可作为伊马替尼临床用药时的药动学数据补充。

  • 标签: 伊马替尼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动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 2018 年 2 月到 2019 年 2 月在我院治疗的 120 例 高血压 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 60 例采用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 ,对照组 60 例,采用 硝苯地平缓释片 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通过治疗后,观察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运用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其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得以保障,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牛磺酸颗粒的溶出度检查方法并对国内产品进行质量现状考察。方法:采用桨法50转,以水900mL为溶出介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渡长333nm。结果:经方法学验证,牛磺酸检测浓度在80~40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100.79%(RSD=1.32%)。且经用该法检验,国内5个厂家生产的牛磺酸颗粒在20min时,溶出度均不低于标示量的85%。结论:所建方法可行,准确灵敏,国内牛磺酸颗粒产品的溶出性能良好。

  • 标签: 牛磺酸颗粒 溶出度 质量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29例(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针静脉滴注治疗)和研究组29例(基于参照组基础上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疗效确切,可促进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病症及肝功能的明显改善,保证其预后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还原型谷胱甘肽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78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名。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治疗,试验组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对两种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有效率94.9%(37/39)显著高于对照组76.9%(30/39),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继发性高血压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改变睡姿治疗耳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在上一年度诊治的耳石症患者,共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改变睡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耳石症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改变睡姿治疗,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心高,不易复发,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耳石症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改变睡姿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3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包括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研究组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且研究组的降压效果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1.04%低于对照组的47.37%(P>0.05)。结论 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相比于单独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的降压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 缬沙坦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小儿龋齿预防保健中实施保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特定时段内在我院接受龋齿预防保健的儿童64例,依据预防保健措施的差异将其以一定的比例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磨牙技术,观察组接受保护剂保护剂,对比预防后儿童龋齿、再矿化发生率和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龋齿为3.1%,对照组为18.7%,观察组再矿化为25.0%,对照组为3.1%,观察组幼儿龋齿、再矿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恐惧、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2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儿龋齿预防保健中实施保护剂效果显著,可明显较少龋齿发生率,提高牙齿再矿化,值得推广。

  • 标签: 氟保护剂 小儿龋齿 预防保健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七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时间段手术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观察组选用异丙酚联合七醚,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术前,两组平均血压、心率数值比较,差异性无比较意义,观察组术前、术中平均血压、心率数值比较,差异性无比较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血压、心率数值低于对照组数值,对照组术中平均血压、心率数值高于术前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七醚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异丙酚 氯胺酮 七氟醚 外科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七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运用功效。方法:小儿临床麻醉医治的病儿 104名为研讨对象,随机均分为观测组和对比组,每组 52名。观测组病儿实施七烷麻醉医治,对比组病儿实施异烷麻醉医治。结果 : 观测组病儿拔管时长、苏醒时长以及不良作用发作率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 七烷在小儿临床麻醉进程中可以减少不良作用的发作率、缩短病儿苏醒时长和拔管时长,具有明显的功效,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 。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临床 麻醉 运用功效
  • 简介:患者男,68岁,因反复便血,便时肛门异物脱出7年,再发半月,于2005年3月21日以"环状混合痔"入院.入院前一月无用药史.入院后拟行手术治疗,化验检查:血常规WBC3.97×109/L,PLT250×109/L,HGB115g/L;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乙肝两对半HBsAb阳性,HAV-IgM阴性;抗-HCV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于3月23日行痔核环切术,术中无不良反应,患者青霉素过敏,手术后予罗沙星0.4,1次/d静滴,氨甲苯酸0.2,1次/d静滴,用药后第4天患者诉尿液呈浓茶色,恶心呕吐,乏力,不欲进食.

  • 标签: 急性药物性肝炎 氟罗沙星 抗-HCV阴性 HAV-IGM 环状混合痔 肾功能正常
  • 简介:目的:了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醒临床警惕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厦门市海沧医院2012—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35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岁36例,占26.67%;涉及3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为莫西沙星,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再次为环丙沙星;口服给药73例,静脉给药62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及过敏反应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严格根据药品的用法与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并对症处理,提高用药合理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