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利用已建立的基于动作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3-DASFM)定量分析正常人面部运动,比较面部对称性,为进一步客观评估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无偿招募28名志愿者。标记观察点,利用基于动作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进行面部的静态及动态采集、重建及分析。比较受试者面部静态及动态双侧差异。结果面部存在不对称性,虽然所纳入的受试者均为右利手,但统计结果未发现面部运动的优势侧,同一个体面部不同区域活动优势侧并不一致。静态指标中除双侧鼻小柱-鼻翼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面部静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动态测量呲牙动作时,左右口角最大移动距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移动距离较右侧平均多1.23mm。余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证实面部不对称性普遍存在,人群中不存在面部运动半侧优势。
简介: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rhinitis,NAR)是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noninfectiousnonallergicrhinitis,NINAR)的简称,包含了一组特征各异的、由非IgE因素主导的疾病实体,种类繁杂,病因各异,对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了解甚少。NAR有可能发展成为变应性鼻炎(AR),并且也是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及护理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4年在我院就诊实施鼻内镜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控制性降压并配合良好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视野的质量评分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缩短,手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实验质量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Ⅰ级的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控制性降压,能有效的缩短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使患者受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球不同注视方向对眼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影响,以及各方向oVEMP的眼外肌起源。方法用500Hz短纯音刺激,当受试者眼球向外上方、正上方、內上方、正前方、外下方、正下方及内下方注视时分别诱发oVEMP,比较其潜伏期和振幅改变。结果眼球上视时oVEMP振幅明显增大,以正上方时最大,向正前方和下方注视时,oVEMP振幅减低,潜伏期延长。结论眼球不同注视方向对oVEMP振幅及潜伏期均有显著影响。
简介:目的针对一个中国的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分析其听力表型特点,并探讨其遗传学特征。方法对一个国人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学特征的分析。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对先证者还进行了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结果该家系共有3代21人,10人为耳聋患者。耳聋在家系中代代相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中间频率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家系1-3各代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16.7岁,有逐代提前的趋势。听力损失随着年龄增长由中频逐渐累及全频,听力曲线由覆盆型变为平坦型。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后续研究将针对此家系进行进一步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连锁分析及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中耳炎中发生率最高,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8例行预防性T形肠造口术病人的观察及术后回访,总结了该新治疗方法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我科28例急性肠梗阻及超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T形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给予健康宣教、造口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2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1.2天。1例回肠造口行临时性缝合闭合后粪便自造口漏出,经凡士林纱布覆盖压迫后痊愈。1例出现轻度造口周围皮炎,经造口治疗师及时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对急性肠梗阻及超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T形肠造口术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能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舒脑欣滴丸治疗血管性老年痴呆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实施治疗,治疗组联合采用舒脑欣滴丸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认知生活能力情况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认知、生活能力评分分别是(35.04±6.03)分和(35.33±5.86)分,和对照组的认知、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采用舒脑欣滴丸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缺氧情况,促进患者脑血流量,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和痊愈。
简介:目的了解聋人大学生的抑郁程度以及抑郁与认知偏差的关系。方法使用Beck抑郁问卷(BDI)、认知偏差问卷(CBQ),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189名在校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聋人大学生易产生抑郁倾向,程度属轻度抑郁,男女生没有明显差别;②聋人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以社会退缩为典型特征;③聋人大学生中,女生的抑郁情绪与认知歪曲相关性显著,并与其负性认知方式即信息加工方式密切相关;男生的抑郁情绪与认知歪曲相关不显著;④聋人大学女生的认知歪曲可以显著地预测抑郁。结论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重视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抑郁倾向问题,特别要关注他们的抑郁情绪与认知歪曲,帮助聋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绪应对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简介:目的本实验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标本进行白介素-2(IL-2)浓度检测和分析,以探索其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耳积液、患者血清及对照血清中IL-2的浓度.结果实验组中耳积液中IL-2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浓度;实验组血清中IL-2的浓度较对照组血清高;急性期组IL-2含量较慢性期组高;行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患者之间,中耳积液中IL-2的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行三次或三次以上穿刺者中耳积液中该因子的浓度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耳积液中的IL-2是由中耳腔局部产生的,而非单纯由血液中渗透而来;中耳积液中IL-2的高浓度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转为慢性病程或迁延不愈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段应用爱可欣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找出合理的用药时间。方法206例鼻咽癌和乳腺癌放疗患者按编号的单双号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开始放疗7d后开始使用爱可欣,对照组在发生1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后开始使用爱可欣,直至放疗结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以及损伤发生时间。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皮肤损伤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疗期间的生理、心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爱可欣能够延缓放疗皮肤损伤的发生时间,降低损伤的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手术干预效果。方法将经226Hz及1000Hz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颞骨CT检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观察4~6个月未自愈的43例婴幼儿,分为手术干预组(22例)及继续观察组(21例)。手术干预组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继续观察组只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听觉语言康复。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复查听力,并统计12个月内合并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结果43例婴幼儿226Hz及1000Hz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颞骨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手术干预组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听阈明显低于继续观察组,12个月内并发急性中耳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继续观察组。结论手术干预有助于减轻持续性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损害并降低急性中耳感染的发生率。
简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Barany在1921年首次描述了位置性眩晕的概念,1952年Dix和Hallpike将其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提出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发生在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40s,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positiOnalnystagmus)[1].BPPV在两次发作之间有长短不同的间歇期(数周到数年甚至数十年).
简介: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能力障碍所产生的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其常见原因不仅是前庭外周性病变,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及眼科疾病有关,因为前庭系统还通过传导束与小脑、脊髓、植物神经系统、动眼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当前庭系统本身与中枢传导通路相关联的任何部位受到病理或生理性刺激,均可能导致双侧的传人神经冲动不对称而出现平衡失调:同样,与平衡相关联的传出系统以及负责调控锥体系和椎体外系的脑干网状结构和小脑部位的病变也可能引发眩晕。眼震是临床上各种前庭反应中最明显和最重要的体征之一,前庭系统异常所引发的眼震经由前庭动眼反射弧来完成,称为前庭性眼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