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广东省近10年麻风新发病例的流行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4~2013年广东省麻风新发现病例进行流行学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3年全省共新发现麻风1201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发现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0.17/10万),最低年份为2013年(0.08/10万);年均患病率0.39/10万,患病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0.41/10万),最低年份为2013年(0.34/10万)。新发病例在21个地市均有分布,但地区分布不均,其中户籍病例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地区,非户籍病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新发病例中男性病例占65.3%,儿童病例占2.2%,多菌病例占87.3%,2级畸残病例占13.7%,非户籍病例占25.0%。结论:近10年广东省的麻风病疫情处于较平稳的低流行状态,但仍存在病例早期发现力度不足、非户籍病例比重逐年上升等问题,因此防治工作不容松懈,应加强早期发现力度,巩固防治成果。

  • 标签: 麻风病 流行病学 防治策略
  • 简介:皮肤摄影是指通过各种摄影技术与摄影器材拍摄并保存皮肤病原始形态学表现,真实记录不同断面疾病静态或动态皮损特点和临床特征的专业摄影过程,属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目的是获取皮肤的大体摄影、皮肤镜摄影、显微摄影等皮肤影像学资料,具有真实和直观的特点,在原始影像资料记录存档、记录疾病现状和转归、评价疗效、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发表论文、期刊建设和出版专著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为皮肤专业领域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 标签: 皮肤病摄影 记录 现状 转归
  • 简介:目的:分析Bowe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4例Bowe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2~78岁,皮损为单发,无内脏转移,病程中均存在误诊,误诊为“皮炎、湿疹、银屑、Paget”等。结论:Bowen临床特异性差,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的金标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Bowen的认识,对疑诊患者应及早病理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BOWEN病 临床 病理 误诊
  • 简介:患者男,82岁,面部、躯干浸润性红斑伴痒1月余来院就诊.组织病理示:真皮毛囊上皮水肿,黏液池形成,毛囊内及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免疫组化示:CD3(+)、CD4(+)及UCHL-1(+).诊断为毛囊粘蛋白向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转化.

  • 标签: 毛囊黏蛋白
  • 简介:银屑是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疾病。根据流行学调查资料,估计我国有超过六百万患者,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银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银屑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性、关节、脓疱及红皮,不规范的治疗常常导致寻常性转化为脓疱及红皮,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研究进展 红皮病型 皮肤性病学
  • 简介:传统的系统应用药物和生物制剂在银屑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其治疗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临床反应,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国外应用银屑转换治疗的报道屡见不鲜,证实了部分患者采用转换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并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外应用银屑转换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银屑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 标签: 银屑病 转换治疗 生物制剂
  • 简介:的临床治疗非常困难。传统药物治疗常常因为疗效不佳、依从性差而导致治疗失败。激光治疗为甲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临床上可以使用激光治疗的甲包括甲银屑、甲真菌、嵌甲及甲营养不良等。常用的激光种类包括CO_2激光、Nd:YAG激光、二极管激光等。文中对上述疾病的激光治疗进行综述,为甲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激光治疗 甲银屑病 甲真菌病 嵌甲 甲营养不良
  • 简介:外用药物是治疗银屑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银屑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单独使用或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可以使绝大多数银屑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临床控制。现结合个人经验,介绍银屑的外用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1银屑的外用药物外用药物有多种,可根据病情单独应用,亦可联合应用。

  • 标签: 银屑病 外用治疗
  • 简介:患者男,16岁。左侧躯干多发性褐色丘疹5年余。查体:左侧躯干可见多发米粒大小褐色丘疹,呈线状分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松解,基底层上方裂隙形成,裂隙上方可见圆体、谷粒。诊断:线状毛囊角化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线状 棘层松解 DARIER病
  • 简介:患者女,15岁。双腋下、腹部出现皮疹伴瘙痒3年。查体示双腋下及腹部均可见2~3mm大小质硬肤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患处毛发缺失。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壁可见海绵样水肿性水疱,毛囊漏斗部棘层肥厚,其周围真皮中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Fox-Fordyce

  • 标签: Fox-Fordyce病 顶泌汗腺性痒疹 汗腺毛囊角化病
  • 简介:尽管目前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用于临床,但侵袭性真菌病患者预后仍然不佳,这多是因为缺乏早期快速诊断真菌的方法。早期诊断与真菌病患者预后息息相关。传统的真菌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样本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包括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诊断方法也逐渐被用于真菌的诊断。这些新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 标签: 真菌感染 真菌病 真菌 诊断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手背嗜中性皮肤(NDDH)是新近报道的一种皮肤表现,被视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Sweet综合征)的一种亚型。作者报道5例表现为手背脓疱性和溃疡性斑块及(或)大疱和小疱的患者。其中3例还有手侧缘皮损。2例患者有并发症,1例并发慢性肾小球肾炎,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另1例在发疹前患有链球菌性扁桃体炎。2例患者有发热,2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2例患者血沉增快。

  • 标签: 嗜中性皮肤病 手背 SWEET综合征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血液透析治疗 粒细胞增多
  • 简介:目的:了解乌鲁木齐汉族人群寻常性银屑流行学特征。方法以门诊521例汉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填写调查问卷,利用Graphpad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发现银屑发病无性别差异;头皮受累占69.9%,皮损首发于头皮占35.1%,其中82.5%在20~40岁发病;皮损瘙痒者414例(79.5%),其中重度瘙痒者46例(8.8%),家族史阳性者102例(19.6%),迟发型患者的比例与有无家族史不相关,病情重度者迟发率高于病情轻度者(P=0.01);413例(79.3%)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结论本调查反映了乌鲁木齐汉族人群寻常性银屑的流行学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汉族 乌鲁木齐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位点多态性与阿达木单抗治疗斑块银屑疗效的关联性,以期对生物制剂治疗银屑效果进行预测。方法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技术,对达到和未达到银屑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改善75%(PASI75)的2组患者VDR基因CDX2(rs11568820)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2组CDX2基因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VDR基因CDX2位点的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CDX2位点多态性与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银屑疗效无相关性。

  • 标签: 阿达木单抗 银屑病 VDR基因多态性 CDX2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面颊部红斑痂皮伴刺痛、瘙痒5月余,周身多发红斑、水疱伴痒10d,于2013年1月8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侧颞部出现散在肉色丘疹,无痛痒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颞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考虑鲍恩。遂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治疗期间皮损无好转,渐往外扩展,转为粉红色、黄褐色结痂,累及整个右侧面颊,局部有刺痛、瘙痒不适感。10d前患者前胸、背部开始出现多发红斑、水疱、大疱,渐发展至四肢等部位,再次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样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5d后部分水疱渐干涸,局部遗留红斑、脱屑,但未痊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整个右侧面颊红斑基础上黄色及少量血性痂皮(图1a),颈部、前胸、背部、外阴、四肢等部位见多发红斑、干涸的水疱及红褐色斑疹,伴脱屑(图1b)。面部痂皮及躯干部皮损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分别取面部皮损及右下肢较新鲜皮损):①右面颊部皮损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缺失,表皮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②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水疱形成,真皮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c,2d)。右下肢皮损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G、IgA、C3棘细胞间网状沉积,IgM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诊断:落叶天疱疮。治疗:丙种球蛋白20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3d后皮损明显好转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辅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周身皮损已消退,遗留少量暗红色斑,右侧面颊部皮损明显消�

  • 标签: 天疱疮 落叶型 误诊
  • 简介:患者男,31岁。全身斑丘疹伴感觉减退十年,全身结节、眉毛、睫毛脱落7年,再发加重7d。曾在本院以'脂膜炎'给予激素、雷公藤等治疗后部分好转,此后多次复发并加重。7d前皮损复发、加重,诊断为'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最终诊断:麻风伴Ⅱ麻风反应。转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 标签: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 麻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