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肺原位腺癌(AIS)与微浸润腺癌(MIA)能谱CT特征性影像表现,研究相关病理分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分为AIS组78例和MIA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病灶的直径、CT值、边缘是否清晰及有无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以及能量衰减曲线、病理分化情况。结果137例病灶的直径为4.1~19.8mm;磨玻璃影(GGO)109例(79.6%),混合磨玻璃影(mGGO)28例(20.4%);实性区CT值为(321±101)Hu,GGO区CT值为(578±97)Hu。AIS组病灶的平均直径短于MIA组(P﹤0.05);AIS组病灶的平均CT值明显大于MIA组(P﹤0.01)。137例病灶中边界清晰75例(54.7%),边缘可见毛刺征15例(10.9%)、胸膜凹陷征21例(15.3%),内部可见空泡征26例(19.0%)。两组病灶上述CT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能谱CT能量衰减曲线均为下降型。两组患者的能量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可以较好地鉴别AIS和MIA,有助于临床肺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
简介:目的比较胸椎棘突部转移肿瘤予仰卧位与俯卧位射波刀计划设计的肺体积受量,为降低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胸椎棘突部转移肿瘤9例,分别采用仰卧位计划设计与俯卧位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设计中肺体积受量的变化。结果仰卧位计划设计与俯卧位计划设计比较,机器跳数多14862~36337MU,肺V5高5.20~7.90Gy,肺V20高2.61~5.73Cy。脊髓体积剂量相差-2.21-2.67Gy,皮肤体积受量相差-3.93~7.85Gy,食管体积剂量相差0.28~6.39Gy。结论俯卧位计划设计比仰卧位计划设计能更好地保护肺组织,提高射线的利用率。
简介:目的:研究益气清热养阴中药对晚期肺癌恶病质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TNFR1、TNFR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胸腔移植恶病质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中药组(TCM)、消炎痛组(IND)、顺铂组(DDP)、甲羟孕酮组(MPA)。ELISA法检测恶病质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肿瘤组织中TNF-α、TNFR1、TNFR2的表达情况。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中药组中TNF-α的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肿瘤组织IHC:中药组TNF-α和TNFR1表达较其他组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而TNFR2表达较其他组增加(P〈0.05)。结论:益气清热养阴中药可能通过调节TNF-α、TNFR1和TNFR2的表达发挥抗癌性恶病质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肺腺癌患者资料97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非吸烟患者高于吸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年龄、肿瘤分期对EGFR基因突变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组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50μg/L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EA、CYFRA21-1水平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0.609。结论肺腺癌患者女性、非吸烟患者更容易发生EGFR基因突变,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水平对预测EGFR基因突变有一定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l对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体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BisindolylmaleimideI处理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不同时间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用PCR-EIA(polymerasechainreaction-basedenzymeimmunoassay)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I能特异地抑制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该抑制剂不影响被处理细胞的生存能力,因为大多数被处理细胞能生存(>80%),不同浓度BisindolylmaleimideI处理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不同时间后细胞生存能力无统计学差异(F=2.44,P>0.05)。此外,PCR—EI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限为15ng/μL的细胞提取物蛋白浓度)和特异性。结论:Bisindolylma-leimideI抑制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可能是通过PKC而起作用,PKC可能参与体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PCR-EIA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重复性,无同位素污染,简便、快速,检测成本低,无需特殊仪器,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分子符合探测成像(简称FDG-MCD)及胸部增强CT对肺内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胸部X线平片上疑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球形病灶90例,比较胸部FDG-MCD显像、增强CT扫描和经皮肺穿刺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FDG-MCD诊断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3%(61/63)和74.07%(20/27),而增强CT分别为90.48%(57/63)和85.19%(23/27).胸部FDG-MCD和增强CT均阳性时,诊断敏感性为87.30%(55/63),特异性为92.59%(25/27).结论:FDG-MCD联合CT增强扫描对周围性肺部病灶性质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采用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49例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d1;卡铂AUC=5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疗效,对相关指标的疗效进行分层分析,记录毒副反应。结果4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获PR11例,SD20例,PD17例,有效率(RR)为22.9%,疾病控制率(DCR)为64.6%;4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5个月(95%CI:5.7-7.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3个月(95%CI:10.6-11.9个月);将年龄、性别、ECOG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以及有无骨转移、恶性胸腔积液、脑转移共8个指标分层,其中ECOG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分层间RR、PFS或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为1-2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1例需降低剂量强度或出现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化疗方案的临床获益显著且安全性高,是一线治疗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的较好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et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单纯照射组(4Gy)、照射(4Gy)+Tet(1μmol/L)组、单用Tet组(1μmol/L)及空白对照组间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差异。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来计算受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D0、Dq、SF2。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SPC-A1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结果Tet对SPC-A1细胞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77、5.78、和3.89μmol/L。照射+Tet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照射+Tet组的D0、Dq和SF2值分别为(1.551±0.045)Gy、(0.522±0.023)Gy和0.503±0.008,均低于单纯照射组。放射增敏比(SER)为1.4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导致了SPC-A1细胞G2期阻滞(P<0.05)。联合Tet后可以降低G2期阻滞细胞比例(P<0.05)。结论Tet可以有效增加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放射导致的G2期阻滞细胞比例,从而使DNA的损伤固定,发生增殖性死亡。
简介:目的评价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3D-PCPT)辅助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原发小微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肺原发微小结节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及诊断,评价3D-PCP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穿刺成功率、恶性肿瘤诊断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与上述指标可能有关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操作。穿刺病灶直径为0.45~2.00cm,中位直径为1.50cm。35例患者采用1~2根定位针,8例患者未应用定位针;36例患者进行了1~2次活检,7例患者因取材不满意进行了3~4次活检。病理学诊断有1例患者无阳性结果,穿刺成功率为97.7%(42/43),恶性肿瘤诊断率为69.8%。并发症:针道出血发生率为62.8%(27/43),气胸发生率为30.2%(13/43),1例(2.3%)患者需胸腔闭式引流,2例(4.7%)患者出现术后咯血,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病灶直径与1次活检成功率、恶性肿瘤诊断率、针道出血发生率相关(P﹤0.05),病灶越小,1次活检成功率及恶性肿瘤诊断率越低,针道出血发生率越高。定位针与1次活检成功率相关,应用定位针者的1次活检成功率明显高于未应用定位针者(P=0.006)。结论3D-PCPT辅助CT引导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有助于使穿刺技术流程标准化,值得进一步推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诱导肺损伤(RILI)与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的关系及两种放疗计划的差异。方法151例肺癌患者分别接受3D-CRT(n=90)和IMRT(n=61),均给予根治性放疗剂量,采用传统分割照射(1.8~2.0Gy/次,1次/天,5次/周),中位剂量60.0Gy。比较两组发生RILI的差异,并分析两组发生≥2级RILI与DVH参数的关系。结果3D-CRT组≥2级RILI发生率为17.8%,略低于IMRT组的24.6%;≥3级RILI发生率为8.9%,略高于IMRT组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3D-CRT组V20可增加≥2级RILI的发生风险(OR=3.780,P=0.030);IMRT组V5、V10、V13、V20和平均照射剂量均可增加≥2级RILI的发生风险(OR:3.575~6.286,P:0.003~0.045)。多因素分析显示V20是R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3D-CRT和IMRT对肺癌患者≥2级RILI的发生率影响不明显,但RILI的发生风险均与V20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简介:目的探索能够代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躯干重心的影像学标记,进而设计AS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方案。方法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悬吊或支撑力线获得,通过手术前后髋轴的支撑力线可寻找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躯干重心。38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比较AS矫形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verticalaxis,SVA)、C7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horizontaldistancebetweenhipaxisandC7,HDHC)、T5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horizontaldistancebetweenhipaxisandT5,HDHT5)、T9距髋轴中水平距离(horizontaldistancebetweenhipaxisandT9,HDHT9)、肺门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horizontaldistancebetweenhipaxisandhiluspulmonis,HDHH),将矫形前后测量值做统计描述及配对t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衡量HDHH的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reliability)及观察者内复测信度(intra-observerreliability)。结果矫形前SVA、HDHC、HDHT5、HDHT9、HDHH分别为21.1cm、12.7cm、3.5cm、-3.8cm、2.7cm;矫形后分别为9.1cm、4.2cm、-2.1cm、-5.6cm、0.9cm。SVA、HDHC、HDHT5、HDHT9矫形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HDHH矫形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DHH的观察者间总体信度与观察者内总体复测信度分别为0.958、0.963(P<0.001)。结论矫形前后肺门垂线通常总是落在髋轴上,肺门可作为躯干重心的影像学标记应用于AS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矫形设计。
简介:目的:比较抗失巢凋亡及正常贴壁生长肺腺癌A549细胞基因组表达差异,从中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并探讨C8orf4基因的高表达及其对失巢凋亡的正性调剂作用意义。方法:建立抗失巢凋亡肺癌A549细胞系;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与正常贴壁生长A549细胞的差异基因,利用NCBIPubmed数据库筛选出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找出差异表达倍数最大的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其表达。结果:共检测到表达差异的基因745个,筛选出63个与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C8orf4基因差异表达倍数最大,在脱落培养A549细胞中C8orF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贴壁培养A549细胞,P〈0.02。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C8ORF4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
简介: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指标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PEF和MVV高于对照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及精神健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且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方法选取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灌注前后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灌注前和灌注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后6个月和灌注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常规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异常、血尿、发热、肝功能异常和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5年和术后2年的复发率分别为6.25%和3.7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6.25%和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在鉴别肺转移性腺癌和间皮源性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细胞学和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96例胸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和间皮细胞,在细胞学形态上的鉴别及在CEA、CK、TTF-1、KI67、CR、Vimentin中的表达。每例均制备细胞学涂片和细胞块,并用细胞块切片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96例胸腔积液中诊断腺癌42例,间皮细胞54例。结论:细胞学和CEA、CK、TTF-1、KI67、CR、Vimentin6种抗体联合检测,可鉴别诊断肺转移性腺癌细胞和间皮源性的细胞,提高了疑难病例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