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后出现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住院的359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治疗痊愈组(329例)和治疗失败组(30例)。采用x。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产后时间、年龄、脓腔位置、脓腔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失败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仅脓肿位置是否位于中央区这个因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98,P=0.001)。产后时间、年龄、脓腔数量、最大穿刺脓液量、感染细菌、白细胞计数情况以及初次穿刺前是否应用抗生素等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6,P=0.666;x^2=1.006,P=0.316;x^2=0.113,P=0.737;x^2=0.677,P=0.410;x^2=0.123,P=0.726;x^2=0.017,P=0.897;x^2=1.097,P=0.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位于中央区是引起穿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OR=3.607,95%CI:1.606~8.103,P=0.002)。结论对于脓肿位于中央区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后出现治疗失败的概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对于这部分患者是否首选穿刺抽脓治疗应慎重考虑。
简介:<正>本文于2012年6月发表在《AmJObstetGynecol》杂志上,作者研究了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间经选择性激光凝固吻合血管术(selectivelaserphotocoagulationofcommunicatingvessels,SLPCV)治疗TTTS的26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病例。分娩后应用新生儿脑显象技术检测新生儿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262例激光治疗后的双胎输血综合征病例中有427例胎儿可存活至生后30天。根据出生孕周可分为:①<32周,常规行头颅B超或其他脑显象检查的例新生儿;周,有临
简介: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用预制的调查表收集2017年6~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21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产科及麻醉相关指标,观察记录产妇腰麻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及低血压的处理情况。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结果212例剖宫产产妇中发生低血压108例(50.9%),其中经体位调节加单次升压药物处理可纠正的低血压67例(31.6%),另需多次升压药物及其他措施处理的难纠正低血压41例(19.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28kg/m^2、宫高>36cm、手术开始麻醉平面>T6、麻醉3min后平面≥T8是产妇腰麻后低血压危险因素;此外BMI≥28kg/m^2、多胎妊娠、麻醉3min后平面≥T8是产妇发生难纠正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应重视识别BMI、产妇宫高指标及多胎妊娠等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防止麻醉平面过高及上升过快,合理预防和处理低血压,保障母婴安全。
简介:目的:对孕产妇健康教育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进行观察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产科接受检查的226例孕产妇,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3例,对实验组的孕产妇实行健康教育,对照组的孕产妇只实行产检,不实行健康教育,之后对两组孕产妇分娩的具体情况以及分娩后母婴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的孕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92例,剖宫产21例,对照组的孕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75例,剖宫产38例,对照组的剖宫产率远远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孕产妇后期的贫血患病率(2.65%)明显低于对照组(4.42%);实验组围产儿的死亡率为0.8%,对照组的死亡率为2.65%;并且实验组孕产妇高危妊娠情况要比对照组少很多。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孕产妇实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并且对母婴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引起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大、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置、锁骨下穿刺人路、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对血栓形成有影响(P〈0.050);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合并糖尿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置及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是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P〈0.05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时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血栓发生率,最大限度发挥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优势。
简介: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I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情况,对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孕次、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行单因素分析,并行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病变残留3例(5%);复发6例(10%)。单因素分析显示,CIN患者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与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因素存在相关性(均P〈0.05);而与年龄、孕次因素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均不属于CIN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宫颈锥切术的CIN患者出现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因素多样,临床可行针对性干预,降低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卵巢肿瘤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治疗的15例年轻未育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治疗情况、生育能力状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治疗后随访,探讨各因素对生育能力的影响。结果9例患者永久性丧失生育能力,其中4例属临床早期,4例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不规范化疗是早期病例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肿瘤大小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早期、无症状者肿瘤较小(P〈0.05),病理类型、临床症状对临床分期无显著影响(P〉0.05);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对永久性生育能力丧失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恶性卵巢肿瘤严重影响青年女性的生殖健康,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疗效,维护年轻患者生殖健康的重要措施;经济文化水平影响恶性肿瘤治疗决策的选择。
简介: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全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出现以往传统手术中没有出现的问题逐渐显现并得到重视.临床医师除了研究腹腔镜技术外,还开展了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有关基础方面研究工作,包括腹腔镜手术设备、器械、气体、各种能源及该项技术所要求对应的与人体组织学解剖关系以及对人体的影响等,并通过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结合提高腹腔镜手术的理论,为临床微创手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腹腔镜手术更快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以有百余年传统外科手术为参照,人们进行了一些腹腔镜对机体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对妇女长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2年6~10月海口市3所三级医院的251名人工流产妇女(人工流产组)及250名健康育龄期妇女(对照组),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自评量表(PCL-C),对人工流产组术后第10天及同期对照组,人工流产组术后第3、6、12、24个月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人工流产组妇女术后第10天PCL-C的总分、再体验、回避及警觉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人工流产组术后第10天和第3个月PCL-C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12、24个月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再体验和警觉维度呈下降趋势;回避维度变化最初为上升趋势,第3个月达高峰,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人工流产作为一种创伤应激源对术后妇女的心理健康具有长期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羊量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羊水量减少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1例患者按羊水指数(AFI)分为A组和B组,A组(AFI为5.1~6.5cm)58例,B组(AFI为6.6~8.0cm)43例。同时选择101例羊水量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对受试对象进行胎心监护和B超检查。结果:羊水减少组剖宫产率、胎盘钙化率、新生儿窒息率、羊水污染率、FGR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新生儿体重和自然分娩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孕周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胎盘钙化率、新生儿窒息率、FGR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B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均孕周、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和羊水污染率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羊水量的减少是胎儿危险的重要信号,要重视羊水量减少孕妇的监测工作。
简介: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产妇的泌乳状况及对血清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孕足月初产妇120例分为四组;A组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自控镇痛(PCEA);B组为剖宫产术后静脉芬太尼自控镇痛(PCA);C组为剖宫产术后未行镇痛;D组为阴道自然分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RL浓度,VAS估计镇痛效果。结果24h后,B组疼痛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8h不同时间,C组疼痛评分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前,C组疼痛评分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早、母乳量充足时间晚、7d纯母乳喂养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h、48hPRL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P〈0.01);C组产后24h、48h,PRL水平均低于A/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产后镇痛未见对血PRL水平及泌乳等的影响,疼痛是影响产妇泌乳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