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后起床排尿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观察273个胚胎移植周期,根据胚胎移植术后起床排尿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n=173例)为术后0.5h排尿,对照组(n=100例)为术后1h排尿,观察两组间年龄、不孕年限、获卵数、受精卵等一般情况及临床妊娠、胚胎种植率,术后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不孕症病因、年龄、不孕年限、接受IVF的次数、hCG日E2及P的水平、Gn的剂量、获卵数、受精率、ICSI率、优胚数及移植胚胎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妊娠率50.289%(87/173),在对照组为43.000%(43/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有增高的趋势。结论胚胎移植术后起床排尿时间不影响临床妊娠率。
简介:目的通过对肥胖妇女妊娠期及其所生婴儿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补体(complement,C)、婴儿体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其相关性,探讨肥胖对生育期女性及新生儿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0~40岁、孕周37~42周的产妇92例,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分为正常组(BMI18.5~23.9kg/m2)55例和肥胖组(BMI≥24.0kg/m2,包括超重、肥胖)37例。采集孕妇与新生儿静脉血并登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标本分离血清后24h内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3、C4。结果肥胖组母亲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母亲分娩巨大儿的比例高于正常组(P〈0.05),孕前BMI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P〈0.05)。肥胖组母亲血清IgG、IgA、IgM低于正常组,C3较正常组升高(P均〈0.05)。肥胖组新生儿血清IgA、IgM低于正常组(P〈0.05),孕前BMI与子代血清IgA、IgM呈负相关(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可增加巨大儿的出生率;孕前超重或肥胖母亲自身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处于异常,可影响新生儿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
简介:目的比较剖宫产全麻诱导使用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对产妇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需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全麻下择期剖宫产患者70例,纳入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各35例。全麻诱导使用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5-2mg/kg。K组加用氯胺酮1ms/kg,R组加用瑞芬太尼1μg/kg。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6、24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术后镇痛药物消耗量及镇痛药物追加次数。结果与R组比较,K组患者术后2h和6h静息VAS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7.2±0.9)分VS(4.1±0.9)分]和[(7.1±0.3)分VS(5.6±0.5)分](P〈0.05);各时点运动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患者镇痛药物追加次数显著少于R组[(6.0±3.5)次VS(2.2±2.3)次](P〈0.05)。24h和48h镇痛药物消耗量K组显著低于R组,分别为[(50.8±7.6)mgvs(72.4±8.2)mg]和[(100.4±8.1)mgVS(128.3±11.2)mg](P〈0.05)。结论氯胺酮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并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量。
简介:目的分析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合并妊娠不同干预时机对产科和围产结局的影响,探讨APS早期干预对于降低产科并发症和改善母儿结局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27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单胎妊娠并分娩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围孕期和孕期针对APS不同的干预时机分为未干预组、孕前干预组、〈孕14周干预组及≥孕14周干预组,分析妊娠期APS干预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APS未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时期干预组(P〈0.008);孕早期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孕14周后干预组(P〈0.008)。APS未干预组和≥孕14周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血栓的发生率均高于孕前干预组和〈孕14周干预组,早发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病率在APS不同干预时机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孕〈14周干预与37周之后分娩呈正相关(OR=5.515,95%CI:1.876~16.215,P=0.027)。结论早期排查和干预APS有利于改善APS妊娠者的产科和围产结局。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动脉、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治疗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果分为妊娠组66例和未妊娠组99例。使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监测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ET日子宫动脉的收缩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ystolic/diastolicratio,S/D)、阻力指数(resisitance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等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有血流所占比例[45.45%(30/66)]高于非妊娠组[25.25%(25/99)](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下血流RI(0.30±0.05)低于非妊娠组(0.69±0.07)(P〈0.05)。结论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血流及子宫内膜下血流RI对IVF-ET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产房开放联合无痛分娩在产科的应用及对分娩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孕产妇68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孕产妇343名实施无家属陪伴分娩、无镇痛分娩,观察组孕产妇343例实施产房开放联合无痛分娩。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房开放联合无痛分娩可减轻疼痛缩短产程。
简介:目的应用阴道前庭超声方法评价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女性盆底的近期影响。方法2008年3月~2008年6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后6~8周的产妇75例,其中经阴道分娩产妇55例,选择性剖宫产产妇20例,选择非妊娠年轻女性2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阴道前庭超声在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膀胱尿道后角角度(Ar、A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0);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并将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比较,Dr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θs、θ及UVJ-M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θs及θ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比较,θs及UVJ—M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中无产后尿失禁症状者与有产后尿失禁症状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近期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简介:目的通过mtea分析方法评价使用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因症终止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IU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POPLINE、CNKI、CBMDisc等数据库检索与宫铜300因症终止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OpenMeta-analyst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合并。结果共检索到6062篇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涉及宫铜300IUD因症终止的文献19篇,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RCT或准RCT,共计20414例观察对象,其中宫铜300IUD组6017例。mta分析表明:因症终止的发生率随使用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群在12个月时因症终止的发生率高于农村对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宫铜300IUD后12个月时,月经间期放置组的因症终止发生率(4.3%)高于人流术后即时放置组(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报道宫铜300IUD因症终止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建议医务人员应注意宫铜300IUD使用后的定期医学随访,对IUD使用对象应加强宣教和随访,以减少因症终止的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β1(ERβ1)被阻断后对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ERβ1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脂质体法,将针对人ERβl基因的siRNA转染人类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分别用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ERβ1被干扰前后细胞中ERβ1、Bcl-2、Bax等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细胞增殖曲线观察ERβ1基因被干扰后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的改变。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RNA干扰技术阻断乳腺癌MDA—MB-231细胞ERβ1基因的表达后,ERβ1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pSilencer—ERβ1转染组细胞的Bax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Bcl-2基因的表达未发生变化,Bcl-2/Bax比值明显上升;pSilencer-ERβ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较未转染组明显减少(t=6.22,P=0.00)。结论ERβ1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而促进细胞的凋亡,是ERβ1抑制细胞增殖的原因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TNM分期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经临床诊断并手术病理证实的42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TNBC患者98例,其余331例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患者。按照IUCC/AJCC第6版乳腺癌TNM分期标准两组患者进行分期并对比分析。病理生物学行为和TNM分期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影响TNBC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本组TNBC占同期乳腺癌的22.84%(98/429),NTNBC占77.16%(331/429)。TNBC组与NTNBC组比较,在肿瘤组织学分级(Ⅲ级41.84%比21.45%)、组织病理学分类(浸润性导管癌73.47%比59.82%)、术后肿瘤局部复发(27.55%比13.29%)、肿瘤大小(直径〉5cm,41.84%比25.08%)、区域淋巴结转移(56.12%比39.88%)和远处脏器转移(25.51%比12.69%)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在TNM分期中,TNBC组与NTNBC组比较,Ⅰ期(8.16%比16.01%)、Ⅱa期(17.35%比26.28%)、Ⅱb期(17.35%比26.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而在Ⅱa期(24.49%比15.71%)、Ⅱb期(12.25%比6.04%)、Ⅲc期(9.18%比3.93%)和Ⅳ期(11.22%比5.14%),TNBC组所占的比例高于NTNBC组(P〈0.050)。TNBC组与NTNBC组比较,5年总生存率(76.53%比89.73%)和5年无瘤生存率(63.27%比74.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TNBC组的中位生存期为54.08个月(95%CI48.880—59.283),NTNBC组为59.00个月(95%CI51.515~63.849)。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中的Ⅲ、Ⅳ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是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
简介: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产妇中符合PPH诊断标准且需接受输入血液制品的287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限制输液组(148例)和常规输液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输入血制品数量及种类、总住院费用及其构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家属误工时间等,通过SF-36量表评估患者术后1月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八个维度的差异。结果限制输液组产妇出血总量低于常规输液组(P〈0.05),血液制品的用量和种类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从输液总费用、输入血液制品费用、抗生素费用和护理费用等方面降低了住院总费用(P〈0.05),减少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家属误工时间(P〈0.05),增加了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八个维度的评分(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可减少产后出血患者出血和输血量,减少患者及家庭住院期间人力和物力支出,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LAC)及其与顺铂(DDP)联合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细胞并分为4组:对照组、LAC组、DDP组及LAC+DDP,每组均干预HeLa细胞48h。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LAC可有效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呈浓度(r=0.864,P〈0.05)及时间依赖性(r=0.926,P〈0.05),48h时的半数抑制量(IC_(50))为4.98μmol/L;与DDP组比较,LAC+DDP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DDP的IC_(50)由63.71μmol/L下降至28.93μmol/L。FCM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随LAC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具有时间依赖性(r=0.869,P〈0.05);与DDP组凋亡率[(17.49±3.82)%]和LAC组[(24.98±4.61)%]比较,LAC+DDP组[(38.06±5.72)%]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显著增强(P〈0.05)。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LAC可有效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并通过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增强DDP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深圳女劳务工生殖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7888例女劳务工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44例)。观察组受试者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随访、在线咨询、QQ群服务等),对照组仅实施1次常规的健康知识教育。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殖道感染率、掌握生殖健康知识的情况。结果干预后5个月,观察组相关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殖道感染率(6.8%)与对照组(1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率1.0%(41/3944),对照组为4.1%(162/3944);观察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0.91%)与对照组(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61.99,P=0.000)。观察组性病发生率(0.08%)与对照组(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3)。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女劳务工对生殖道感染知识的掌握,降低生殖道感染率,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乳腺癌保留乳房相关知识宣教对可保留乳房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5月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28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保留乳房相关知识宣教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保留乳房知识宣教前后保留乳房选择比例的变化,分析保留乳房组与全乳切除组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患者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例数比较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知识宣教后,保留乳房选择率由25.2%(71/282)降至19.1%(54/282)(χ2=12.430,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全乳切除组相比,保留乳房组的平均年龄更低[(51.3±9.9)岁比(42.9±8.2)岁,t=6.216,P=0.000],受教育水平更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44.9%比75.0%,χ2=17.925,P=0.000),有职业患者的比例更高(66.3%比85.9%,χ2=9.372,P=0.009)。家属对手术方式的选择(P=0.001)以及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是否受到家属影响(χ2=7.334,P=0.026)在保留乳房组与全乳切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0.907,95%CI:0.871~0.944,P=0.000)和患者家属对手术方式的选择(OR=2.028,95%CI:1.270~3.237,P=0.003)是患者保留乳房手术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拒绝保留乳房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对局部复发的担心(73.5%,150/204);保留乳房失败后患者拒绝乳房再造的主要原因是对再造手术创伤的担心(53.8%,21/39);选择全乳切除患者拒绝再造的两大原因分别为自身对形体改变的良好接受度(47.5%,95/200)以及年龄因素(46.5%,93/200)。结论手术方式的决策过程是医师、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过程,医师有必要为可保留乳房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尽的手术相关信息,协助患者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