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在高血压稳定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稳定患者118例,按照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68)。对照组给予一般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团队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随访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控制情况,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稳定期患者血压水平,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社区卫生医院和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伴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120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其中OGTT结果正常者(A组)18例,合并IGT(B组)66例,合并糖尿病(C组)36例,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和B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衰、多支病变发生率、弥漫性狭窄、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A组,C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GT及糖尿病合并ACS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此类病人即便空腹血糖不高,也应常规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冠心病。
简介: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STI)对乳腺癌化疗前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评价。方法应用STI检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左室短轴切面,乳头肌水平的前间壁、后壁的应变曲线,分析并计算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切面前间壁平均心肌运动速率(MV)、环向应变率(CSR)、径向应变率(RSR)、角速度(AV)、角位移(AE)分别为(2.745±0.330)cm/s、(1.265±0.330)s-1、(1.462±0.460)s-1、(51.224±0.420)°/s和(2.598±0.330)°,化疗组分别为(1.282±0.300)cm/s、(0.271±0.290)S-I、(0.319±0.280)s-1、(25.812±0.290)o/s和(O.339±0.270)°;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切面后壁平均MV、CSR、RSR、AV、AE分别为(2.504±O.240)cm/s、(1.149±0.360)s-1、(1.234±0.210)s-1、(25.998±0.310)°/s和(0.976±0.340)-1,化疗组分别为(1.133±0.280)cm/s、(0.359±0.300)s-1、(0.179±0.220)s-1、(10.915±0.210)。/s和(0.212±0.270)。。与对照组比较,化疗组乳头肌水平切面前间壁、后壁的MV、CSR、RSR、AV、AE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Dd)、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分别为(65.12±1.45)%、(41.53±2.45)mm、(7.71±0.42)mm和(7.61±0.32)mm,化疗组分别为(63.87±1.03)%、(40.56±2.16)mm、(8.44±0.67)mm和(8.29±0.61)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乳腺癌化疗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为临床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目的评价BiPAP无创通气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76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入ICU后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176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BiPAP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动脉血气、经皮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乳酸、脑钠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76例患者中有54人因各种原因不能耐受BiPAP无创通气后而最终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122例患者经BiPAP无创通气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氧饱和度(SpO2)有改善(P〈0.05);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乳酸(Lac)、脑钠肽(BNP)等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无创通气后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症状和低氧血症,避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简介:目的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是超声确定不同组织成分的一个重要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是否可运用此技术通过判断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来预测冠心病患者危险程度分级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0例,合并糖尿病者20例,20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结果各组C-IBS值的测定显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无明显区别,而这俩组与冠心病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运用IBS技术通过判断脂质病变的多少,可以区分没有明显斑块形成时的单危险因素、双危险因素在冠心病患者中危险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1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09例、对照组10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原发病和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连续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出院1年后对两组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状况(AD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时HAMD、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随访1年时研究组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ADL评分分别为(10.22±3.77)分、(18.42±3.64)分,对照组患者HAMD、ADL评分分别为(26.84±4.01)分、(38.35±8.63)分,研究组HAMD、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连续心理护理,促进了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恢复,也减轻了其抑郁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并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4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多发房间隔缺损的患儿[男14例,女30例,年龄4(2—14)岁]于X线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房间隔缺封堵器。术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评估初步疗效,并通过随访分析评估短期疗效。结果44例患儿中,39例为2孔房间隔缺损,5例为3孔房间隔缺损。大缺损直径为(13.0±4.7)mm,小缺损直径为(5.4±2.3)mm;缺损之间间隔长(5.1±2.4)mm;所选择封堵器大小为(17.7±5.7)mm。44例均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5例植人2个封堵器,余39例植入一个封堵器,采用封堵器直径为(22±7)mm。封堵器植入均成功,在术中、术后及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封堵器位置良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9.2±5.8)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5.6±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8.2±5.7)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4.78±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即刻及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有6例(13.6%,6/44)少量残余分流和10例(22.7%,10/44)有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5mm)大量残余分流,成功率为75%(33/44)。6个月随访有3例(6.8%,3/44)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6例(13.6%,6/44)存在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4.1mm)存在大量残余分流,封堵成功率为84.1%(37/44)。一年随访时有2例(6%,2/33)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6%,2/33)存在中量残余分流(n=33),封堵成功率94%(31/33)。结论经导管治疗多�
简介: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评价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栓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CHD)患者,按照是否有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CHD组(58例)与CHD合并高血压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指标程度。结果:与单纯CHD组比较,CHD合并高血压组血凝块形成时间[K:(2.53±0.72)min比(1.82±0.64)min]、凝血反应时间[R:(8.66±1.86)min比(7.18±1.85)min]、花生四烯酸通道诱导的血小板活性[AA:(57.36±16.91)%比(46.73±20.73)%]明显减少,血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57.31±7.75)mm比(64.36±7.85)mm]、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值[Angle:(53.26±7.78)°比(64.38±7.85)°]明显增加(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HD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Angle、MA成明显正相关(r=0.607、0.405,P均〈0.01),与R、K成明显负相关(r=-0.256、-0.541,P均〈0.01)。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更容易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应重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用于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心肌炎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小儿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磷酸肌酸钠,n=42)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42)。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7.6%(41/42)、83.3%(35/4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时,两组患儿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水平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肌酸激酶水平低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2/42)、19.0%(8/4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心肌炎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