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CT扫描,对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8例患者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共有9个,其中6个位于横窦,3个位于上矢状窦。病灶在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个有钙化灶。9个Tl加权像为低信号,1、2加权像为高信号,7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为低信号;4个增强后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以及充盈缺损;4个MR静脉造影影像呈附壁状充盈缺损征象。结论CT和MRl影像是诊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有效方法,特别是MRl影像能显示其特征性信号改变及与静脉窦的关系,对诊断更有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瘤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瘤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瘤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简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病窦综合征较为少见,非常容易误诊,现将我院误诊3例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62岁.因心悸、胸闷2天伴多次晕厥於1996年9月5日入院.晕厥时四肢抽搐、小便失禁,约2分钟缓解.既往体健.入院体检:T36.8C、R21次/分、P83次/分、Bp113/79mmHg,无突眼,甲状腺未肿大,心界叩诊无扩大,HR86次/分,早搏15次/分,S1中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肺少量湿性罗音,腹部、神经系统无殊.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学、电解质及血脂均正常,胸片示主动脉型心脏,心胸比例0.52,两肺纹理稍增粗,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及房颤,反复窦性停搏,最长停搏8.2秒.
简介:目的探讨源于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单纯支架置入治疗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方法连续选择5例女性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颞骨CT进行确诊。结果2例(40%)单纯乙状窦憩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60%)乙状窦憩室伴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的患者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5例患者术后耳鸣症状立即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1~2年,未出现耳鸣复发。结论源于乙状窦憩室的搏动性耳鸣可通过血管内治疗治愈。单纯乙状窦憩室可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乙状窦憩室合并静脉窦狭窄的患者可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1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分析两组24h总心搏、平均心室率、最慢心室率和最快心室率的差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检出率的差异;房早后间歇P'-P〉1800ms的差异。结果观察组24h总心搏、平均心室率、最慢心室率和最快心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早后间歇P'-P〉1800ms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房早后间歇P'-P〉1800ms可作为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