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肠梗阻采用手术治疗的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100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组,对照组为未感染,观察组为术后切口感染。行感染部位病原菌检测,分析两组病程、切口类型、合并症等。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单细菌感染62.00%,两种细菌感染36.00%,三种细菌感染12.00%,在病原菌分布方面,以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2.5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32.50%);两组病程、结直肠肿瘤、粪石性肠梗阻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切口类型Ⅲ型概率分别为64.00%、58.00%、56.00%,血运性肠梗阻、糖尿病概率为22.00%、82.00%,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切口类型Ⅲ型、糖尿病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肠梗阻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等较为常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检验及检验常见菌耐药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以无菌方式进行检验标本采集,之后将所采集标本在实验室无菌培养,展开药敏试验,对比分析患者病原菌情况。结果在感染菌种分布方面,本次药敏实验,检查出泌尿系统感染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性杆菌、不动杆菌、粘质沙雷氏菌、枸椽酸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解脲棒状杆菌、膀胱炎棒状杆菌、真菌等菌种,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54例,占67.5%,革兰氏阳性杆菌23例,占28.75%,真菌3例,占3.75%;在耐药性方面,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于氨苄西林药物有着非常高的耐药性,在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等药物方面耐药性一般,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药物方面耐药性较低,革兰式阳性杆菌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耐药性,在万古霉素药物方面有着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临床上针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展开治疗之前,需要先进行药敏实验,结合药敏实验结果对病菌抗药性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耐药菌株出现的可能,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地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产科足月分娩的新生儿12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进行母婴皮肤的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以及第5~6小时啼哭的次数以及时间;同时对产妇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新生儿1小时内、5~6小时内的啼哭次数、持续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16%;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3.87%;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母婴皮肤接触可以增加新生儿的安全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啼哭次数以及时间,产妇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大大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先兆流产护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从来我院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对象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行为干预护理,最终对比两组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在干预结束后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行为干预护理,能够提高其对医院整体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缓解其焦虑情绪,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持其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样本来源于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登记的数据库,共选取AD患者129例。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所有被试者精神症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功能状况。依据MMSE评分将被试者分为轻度(MMSE≥20,46例)、中度(MMSE=11~19,59例)和重度(MMSE≤10,24例)3组。采用因子分析了解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征,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差异。结果①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因子分析,得到3个症状群,分别为精神病性症状、额叶释放症状和情感症状。②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相关因素NPI精神病性症状因子、额叶释放症状因子评分与ADAS-Cog记忆、语言、操作能力和注意力等因子分及ADL评分与呈正相关(r=0.28~0.47,P<0.05),NPI情感症状因子分与ADAS-Cog语言和操作能力因子分呈正相关(r=0.19,0.24;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以精神病性、额叶损害和情感症状为主要特征,随疾病进展而加重。认知和日常生活功能差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更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士离职倾向、沉默行为及工作疏离感的现状,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离职倾向问卷、员工沉默行为量表和护士工作疏离感问卷对长沙市4所三甲医院的120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离职倾向条目得分为(3.37±0.34)分,沉默行为条目得分为(3.45±0.51)分,工作疏离感条目得分为(3.12±0.52)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离职倾向与沉默行为、工作疏离感正性相关,沉默行为与工作疏离感正性相关(P<0.01),工作疏离感在离职倾向与沉默行为中起中介作用。结论在职护士普遍存在离职倾向,沉默行为、工作疏离感对离职倾向产生影响。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离职倾向,通过构建良好组织氛围,减少护士沉默行为,降低工作疏离感从而降低离职率。
简介:摘要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在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以100名河北大学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授课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期间利用多媒体技术、示教和反示教、案例和模拟的综合训练模式。通过问卷和实地考核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考核,利用百分制,80分及格,80-90分合格,90分以上优秀,分别计算百分率,进行分析。结果100名学生中,1人因为特殊原因未参加考,参与考核的99名同学,考核成绩85-100分的同学40人,占40%,75-84分的同学57人,占57%,65-74分的同学2人,占2%。结论在大学生中推广急救知识有利于学生自救互助能力的提高。
简介:摘要过去的十几年当中,全球各类自然与人为灾难的强度与频率日益增加,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环境的破坏,给受灾群众也带来了持久的精神创伤。然而灾难医学尚未包含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当中,卫生专业人员与一学生既是灾难应激反应的主要群体,也是灾难救援的后备力量,因此,灾难医学的各类相关培训对卫生行业人员及以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模拟技术作为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综合模拟人非常适合应用于医学的模拟教学,并能够通过逼真的模拟病例对学生的临床诊断技能,急救技能等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察。教学老师也可通过模拟人在带的计算机对模拟人进行控制并将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及评估用来考察训练情况并对“危急重病”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估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急救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a1b干扰素的雾化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行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1b注射治疗,对照组行更昔洛韦的针剂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①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是94%,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是80%;②研究组患者的预后相关指标均显著的较对照组的低。结论重组a1b干扰素的雾化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传染性的单核细胞的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一些预后的相关指标,耐受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以配对调查方式研究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从本市辖区内小学健康体检中筛选出100例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并根据11配对原则随机选取100例体重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两组儿童心理社会行为情况,并对比两组调查结果作特征分析。结果肥胖组儿童有参加体育锻炼意识、每日体育锻炼时间≥30min、人际关系良好、三餐规律、进食速度偏快、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肥胖组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家属(抚养人)溺爱、经常进食量偏大、每日静坐时间>2h、对肥胖焦虑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存在一定特征性,应及时纠正其多方面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儿童肥胖状况改善。